用戏剧牵起放飞的青春 从「风筝计划」到「牵风筝的人」

黄悦娥、林芳羽、余浩玮、何一梵。(摄影/ 郝御翔)

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青艺盟)

由余浩玮于2006年创立,接手办理「花样年华全国青少年戏剧节」至今。2014年开始接触特殊境遇青少年,启动「风筝计划」,透过戏剧教育协助中介学校的青少年看见不一样的选择。2022年启动「牵风筝的人—全国中介学校戏剧教育辅导支持陪伴计划」,分享专业并培育更多牵风筝的人,陪伴每个需要被承接的青春灵魂。

从2014年的「风筝计划」到2022年的「牵风筝的人」,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简称青艺盟)盟主余浩玮面对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开始从个人投入,扩散到专业人士加入与师资培训,横向扩展也向下扎根,让更多青少年获得戏剧的影响。

横向扩展:从「自我表达」开始的训练

2017年,余浩玮将这类艺术教育从「安置机构」转到「中介教育学校」,希望能提早接触到特殊境遇青少年,改变他们的生命经验。那时也开始寻求合作伙伴,而与他合作很长时间的是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的何一梵老师。

平常多半是面对大学生、研究生的大学教授,何一梵笑说:「我二女儿现在才高一,因此前两年还是国中生叛逆的阶段。所以我去那边上课,觉得非常熟悉。」他将自己对莎士比亚研究的专业,转化成一套阅读剧本的课程,旨在让青少年可以「好好说话」。而这套课程始于2016年,何一梵受学生邀请到桃园龟山国中带领戏剧课程,于是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台湾社会中的许多大人仍不善于表达意见,往往流于情绪煽动、隐忍不说等,若要迈向更健全的公民社会,其中一个条件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好好说话」。同时,也从西方教育系统看到我们所缺乏的「修辞学」相关学习。

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台词写得很好,翻译成中文都还是很有道理,于是有了好的话让学生可以说,然后就可以先去体会什么叫『好好说话』。」他将部分台词拿掉,让学生填空,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基督徒等名词,可以连结到自己关心的被压迫族群,可能是同志、可能是原住民。何一梵表示,在过程中也开始出现预期之外的答案,例如国产车、御宅族等,都反映出每位学生各自的生命经验。他认为:「能够开始表达自己的委屈,然后说出来,那是一个很简单的开始。我希望可以再延伸下去,有一天他就可以体会到『好好说话』。」

向下扎根:引入专业与培训师资

数年下来,余浩玮渐渐从他主要带领的嘉义民和国中慈辉分校的学生身上看到回响,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将「风筝计划」扩展,让全国11所慈辉班都有这样的资源,他说:「像『慈辉班』这类学校在全台湾有11间,如果可以把这边好的经验扩散给其他学校的话,或许可以影响更多小孩子的人生轨迹。」

2022年,他邀请吴静吉博士出任总顾问,以教育知能、青少年心理与教育戏剧为主轴,搭配5% Design Action社会设计平台创办人杨振甫、国立台湾大学叶丙成老师、国立台南大学林玫君与王婉容老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容淑华老师,以及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顾问耿一伟,共同设计教学方针,培训一批有热忱投入中介学校戏剧教育的「牵风筝的人」。最后,进行复审,从100多人中选出40个人,并希望他们能至少服务两年。

其中两位老师林芳羽与黄悦娥,都有戏剧相关背景,却也有明确差异。

林芳羽来自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主修表演,之所以参加培训,是因为大学时曾组织学弟妹们到偏乡带戏剧营队,感受到戏剧教育的重要性,而透过青艺盟更有组织化的课程,包含应用戏剧、戏剧治疗等角度再次切入,希望将所学汇集起来。

她说:「原本在学校念的是表演,受的训练是怎么成为专业表演者;可是戏剧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少年需要什么,所以我要看见他们的需要,然后去调整。很有挑战性的是,要从自己受过的表演训练中取材,先是拆解出训练背后的意图,再依照孩子的需求去重新设计活动,经过实际尝试后,找到最适合的课程内容。」

黄悦娥则同时有戏剧与辅导两种教师资格,并在毕业后曾到教育部工作,执行过政策端的业务。她最初体认的是:「怎么会有人就是跑得比政府还要前面?」她指出,这样的计划在真正进到学校后,可以补足政策上面尚未实际落实的面向,并且更全面关注教学现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戏剧、辅导两条线并行并实际应用。她目前在北部的中学担任代理老师,每周固定时间到花莲秀林带慈辉班学生,为了实践教育的理想与热忱。

无论是林芳羽、或黄悦娥到教学现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素材库」的概念。黄悦娥表示:「素材库要够大,才能够临机应变。实际操作的时候,的确会在当下发现一些小朋友身上的议题,但他可能不善于表达,那就必须因应每个小朋友的状况,用各种方式去尝试,找到最适合这个个案可以好好表达的方式。」而林芳羽则延续训练意图的概念,认为:「现在我只要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就可以从我的素材库去重新组合,或者是去找到戏剧活动的更多可能性。」

基础建设:支持系统的建置

这类戏剧教育多以「社团课」的方式介入,也就是在慈辉班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于晚间进行约莫两小时的课程。以目前青艺盟的师资编制,多数师资仍须舟车劳顿,例如林芳羽与黄悦娥都必须从台北搭车到花莲。因此,余浩玮想做的是提供长期且稳定的支持系统,其中包含提高钟点费、固定的访视与交流、课程记录学生反应等,然后将这些记录都转化成数据,提供后续参考,建制所谓的「后台」。

对他们来说,都不只是提供戏剧教育给特殊境遇青少年,希望能重新梳理台湾的教育体制,更突显他们是把特殊境遇青少年视为「青少年」,而无区隔,像是何一梵这套课程本就可以运用到所有青少年上,其理想亦是将此项概念扩展到写作、说话等基础教育。林芳羽与黄悦娥也把艺术教育视为「扎根」,虽在学校课程中比重不大,却可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启蒙可能,进而影响教育环境。

青艺盟所做的是,让戏剧启发人的自我对话,作为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余浩玮希望在两年内把这11间学校真的运作起来(目前已有4所学校有师资投入)。他认为:「这些小朋友因为戏剧课去找到自己,让大家能看得见,或许我们可以把累积的这一套模组或系统复制到不同学校。」

由此看来,青艺盟试着把握每位青少年的当下,无论他们的出身背景。

余浩玮 面对「风」的心路历程

年少时的我也曾经迷失过,所以特别能体会处在浑沌状态里的青春,需要怎样的陪伴。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我很常被邀请到国中的高关怀班、少年观护所,以及当时仍称作感化院(现称少年矫正学校)等机构带工作坊或演讲。

「如果戏剧能够改变我,那我是不是也能够去影响曾经跟我很像的青少年?」于是2014年我开始推动「风筝计划」,希望透过艺术的力量把断线的风筝╱特殊境遇青少年带回我们的身边。

挫败:从热血壮志到现实打击

「风筝计划」的第一年,在福特汽车的赞助以及「陈绸少年家园」陈绸阿嬷的同意下,我邀请10位来自视觉、音乐、舞蹈、戏剧、装置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并举办营队,营队结束后带着4位机构的少年,用环岛100天的方式在全台各地的安置机构、育幼院、高关怀班巡回演出50场。

充满热血与的壮志的行动在落幕之后却波澜未平,回到机构的孩子有人逃离机构,为了生存只能铤而走险,犯罪然后被逮入监。再犯、再被逮、再回笼——这样的结局不是大家所乐见,也引起许多质疑:「当初说希望影响迷途的孩子,怎么你用尽全力却还是牵不回来?」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间,于全台湾到处找那4位少年,劝说他们回到机构、去他们所在的监所探望,甚至2018年时还把两个孩子接到青艺盟一起生活。最后因为价值选择,他们离开去过自己的生活。虽然18岁是为人生负责的开始,但他们的青春已划下休止符,那些本该属于成长阶段的关怀稀缺、盼望不再,为了生存,「活下去」成为他们生命最重要的呼求!

这些挫败与分离的经验也确实带给当时的我不小的打击,如果我能早一点遇见他们,那他们的选择与人生是否有所不同?

转念:多带一个孩子回头,未来就有机会更好

2017年,我接到时任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主任的张世杰来电,邀请我把戏剧带进嘉义县民和国中慈辉分校。我才知道原来在安置机构之外,还有「中介教育学校」——如果在更前端的时候带给这些孩子正向的影响,或许有机会引领他们脱离拉力太强的环境,翻转境遇。

从2017年至今,基本上每个礼拜三我都会从淡水到嘉义上课,除此之外,也邀请许多朋友,包括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的何一梵副教授,剧场演员陈守玉、张释分与卢志杰,律师作家许峰源、性教育老师周欣仪等,一起为同学们授课。6年下来,我们也看见了学校的升学率从5成左右提升到8成以上。可见,借由戏剧能够引导这些同学找到目标与方向,这几年毕业的同学有人目标当厨师所以读餐饮、想当AI工程师而在高中选择相关科系,毕业后也顺利考上大学,去年更有第一位考上表演艺术科系的毕业生。

扩散:风也许不止,但有牵风筝的人

2022年,我希望将风筝计划扩散,与更多专业人士共同设计教学方针,培训一批有热忱投入中介学校戏剧教育的「牵风筝的人」。如今除了嘉义民和国中慈辉分校之外,苗栗的建国国中慈辉分校、花莲秀林国中慈辉分校、三峡明德国中慈辉分校都已经有师资,每周固定为各慈辉班同学带来戏剧课程,而且稳定授课两年。

感谢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以及磊山保经、家乐福文教基金会、乐米谷场、林芳瑾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大方认捐了4所学校两年的戏剧课程,陈永泰公益信托、与帝亚吉欧Keep Walking梦想资助计划支持牵风筝的人后台建置,让我们能够将戏剧教育的质化效益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数据。并将这样的经验模组化复制回更多有需要的教育现场。

风会继续吹,断线的风筝也有机会透过牵风筝的人带回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用这样纯粹的方式,让台湾慢慢地变好。

本文作者:吴岳霖、余浩玮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7月号第354期》)

《PAR表演艺术7月号第3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