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鸢飞传承人的坚与守

文:王媛潘雯晶李颖、于恺 图:李晓林、蔡小川喜子蒋锋 版式:吴沙沙

风筝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最初的风筝雏形墨子研制三年的木鸢 公元前300年 ,“风筝”这个名字,大约始于五代 公元907-960年 。明代记载,五代时人们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作戏,鸢首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声如筝鸣。这段话引自明代郎瑛的 询刍录 ,但如今中国人已经甚少知道风筝起源于中国,并且有超过2400年历史曹雪芹爱风筝近似痴,并与风筝有说不尽的不解之缘;鲁迅有“风筝”为题同名杂文天津除了年画,出名的还有风筝,潍坊还曾有“风筝十一世家”……只可惜,知道这些的人已经不多。

手上的风筝是谁做的?

炎夏,入夜,潍坊白浪滩。也许是天气太热,也许时间也不太合适, 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日夜都聚满熙攘人头的“ 放飞广场”如今只剩寥寥数人, 用十个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用刚才那个问题逐一问了放飞广场上的人, “ 你手上的风筝是谁做的” , 所有人答案都是“ 谁知道啊” , 他们的风筝购买于小商品市场路边摊甚至楼下推车叫卖的小贩。在“ 世界风筝之都” 山东潍坊的放飞广场,此时此地,再无手工风筝。

手工传承与发扬一直是被讨论的课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存物质遗产本身的特质还是艺术造诣似乎到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阶段。但是无论如何, 手工艺人们依然以一份坚守遗世而独立,这话似乎有点悲壮,但也许这也是英雄之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