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若镜:《应帝王》之“应”与《大宗师》之“宗”

书院退租清场,翻出十年前旧作一幅“用心若镜”,想到近来所作《应帝王义疏》中有解“用心若镜”一段,分享于此,请诸君批评指正。

应而不藏:《庄子·应帝王》义疏节选

柯小刚(无竟寓)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眹。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应帝王》)

“应帝王”篇名中的“应”至此才出现。这是《应帝王》全篇中唯一的一章脱开寓言故事的议论,直接论及应物之义。当然,议论中还是有“用心若镜”的譬喻,只是没有敷衍为人物故事式的寓言。

“名尸”之“尸”、“谋府”之“府”、“事任”之“任”、“知主”之“主”,皆《齐物论》南郭子綦“今者吾丧我”之“我”。丧我之后,自有吾存,是则“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者也。在这里,体是游之体,游是体之游,体本无名,游本无主,本体和行动浑然一体,不可区分。如此,乃“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

“所受乎天”者,性也,体也,尽之则“无见得”也。“无见得”者,“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孟子·尽心上》),则见物无非我,见得不以为得也。开篇“啮缺问于王倪”寓言中的泰氏之“未始入于非人”亦此意也。以物为非人,则物非物,不过是人之对象而已。以我对物,物乃非人而为人之对象而已。“今者吾丧我”而齐物,然后可以为“泰氏”而泰然任物,“未始入于非人”,“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矣。

所以,接下来的“亦虚而已”恰恰是充实,只不过所充之实并不是从外面“见得”而入内的事物,而是“尽其所受乎天”的本体之充、自性之实。本体之充非以外物内填,而是“尽”的结果。“尽”首先是清除,是“丧我”,是对我之为我的生命本质的纯化,同时,这又恰恰意味着越来越充实的气之内充、心之自觉、生命之丰富。“尽”是减法,也是减法中发生的加法。“尽”是清空,同时也是清空中发生的充满。“尽”是无余,同时也是无余之后带来的有余。“尽”是纯化,也是纯化带来的丰富。“尽”带来一个充满的虚空,至大至刚而虚以待物,无所藏而无尽藏,然后可以“应而不藏”,“胜物而不伤”。

唯道能集虚,唯虚能充实,唯实能如镜面之反射,物各付物,不将不迎,不拒不藏。不拒是来者皆照,不藏是照皆反射。至人之所以能“用心若镜”,是因为其心充实,就像充气的皮球,物触之则弹,不能破入。而心之所以能充实,恰恰是因为它能自我清空,然后能集义生气,以道集虚。内心集虚而实,外物乃能应之而不藏,胜之而不伤。内能虚之而后实,外乃有之而后无。

内虚之而后实,壶子之“未始出吾宗”也;外有之而后无,列子之辞师而归家也。列子经季咸而知壶子之后,并不是更加紧密地追随在老师身边,而是辞别师傅,回到家里,“三年不出,为其妻爨”。唯知师乃辞师,唯辞师乃归宗师。宗师非外,自性而已。故“体尽无穷”“尽其所受乎天”皆“尽”也。唯尽至性,唯性归宗,然后乃有“用心若镜”“应而不藏”之用也。

《易》云:“显诸仁,藏诸用”,亦此之谓也。“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内自见其性也,故不见外得也。内自见其性,则“显诸仁”也。显者,自显也,非显外也。“藏诸用”则恰是“应而不藏”。“应而不藏”是应物而已,不藏之于内,而应物即性体之用。故“藏诸用”即藏诸应而不藏诸藏。《大宗师》所谓“藏天下于天下”即藏于不藏之地,犹庖丁藏刀于用中,皆以“藏诸用”而得“应而不藏”也。

《大宗师》仅有“吾师乎”之叹,全篇未见“宗”字。《大宗师》之“宗”要到《应帝王》的“未始出吾宗”才出场。当列子恰以离开壶子而入壶、或恰以辞师而归宗,“大宗师”之所以“大”,乃见诸“应帝王”之何以“应”中矣。

庄子网课第一期已讲十九次,还有一次就讲完了。这次从《逍遥游》讲到了《人间世》。群里有些讨论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扫上图二维码可参加庄子网课,可永久回放。本次第一期讲到《人间世》,后面会继续开第二期往后讲。订阅课程后可加我微信daolisy,以便加入网课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