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媒体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何破?

本文原题《影响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五大软肋”》,作者申辛,首发在“海门记协”公众号,虽然探讨的是县级媒体存在的“五大软肋”,但实际上这些情况又不限于县级媒体。原文如下:

县级融媒需要深度融合,唯如此才能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可是当下,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影响到其目标的顺利实现。最近,有机会赴南京听“新华数媒实战能力提升训练营”几位专家讲课,且能与参训的有关媒体深入交流,感想颇多。私以为当下县级媒体存在的“五大软肋”亟待得到改观。

一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不少业内人有个观点,全民办媒时代,遭遇激烈竞争,主流媒体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渐被分化削弱,以至成为这些年其总体影响力及其经营成果每况愈下的主因。

实质上,综合有识人士意见,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媒体和行业自身作为不到位所致,也有的媒体人在困难面前妄自菲薄、不思进取。正如有专家讲课时提到,有媒体是自个在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作何解释?按笔者理解,作为主流媒体,其时代价值和社会地位,以及所拥有的权威、资源、人才等元素没太大变化,要说遗憾的,是我们的理念没有紧跟上来。

现实中一些有经营目标的主流媒体生存维艰,而少数刚起步的商业媒体却游刃有余。表现之一是主流媒体是靠传统经营、零碎经营、人情经营等落后方式苦苦支撑,而商业媒体公司却选择了市场、平台和技术等现代经营要素。也许这类商业媒体是凤毛麟角,可为什么不值得我们去反思,究竟我们比他们缺了什么?而他们又比我们多了什么?

事实告诉我们,不是我们的饭碗出了问题。我们的饭碗相比下来依然是“金质”的,如在具有优势的体制内,受到种种资源的保驾护航。主要是里边的制度和人未能及时转过弯来、与时俱进。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量身定制的办法或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同,若自己找不到找不准,也可以讨点巧,可到先进的上级媒体或是兄弟单位去学学,须强调的是得走心学,学了用,用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道路,一定受益匪浅。就近的如这次办营的新华传媒,同级的如参与授课的浙江安吉融媒等,他们这些年一直做得顺风顺水,收入年年创新高。

二是模糊了的区域特征。

每个媒体都该有自己的区域特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也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作为地方媒体首先要服务的就是这方人,并以此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牌、媒体品牌。当然,其次也可以考虑服务与这方人相关的人群,如游子、友好人士、合作伙伴等。服务内容的选择也可多样化,如就地取材采写、按需摘编发布、以点到面或以面到点选题等等。

然而,时下有个问题,不少地方新兴媒体已打破他们自以为的“局限”,大量照搬社会提供过来的新闻,且在比例上又不加限制。导致的情形,更多已与“自采”无关,重在“编辑”上。许多媒体编辑队伍迅速壮长,亦即有显倾斜于新闻次生产能力、倾斜于了相对轻松的简单劳动。就媒体,光看发布内容,根本看不出其是个什么级别什么地域,好像都是全国性、区域性媒体。

这次专家讲授,及与大家交流,基本共识是,县级媒体,主要是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抖音号等,必须实现其职能的回归,突出其自主采编和地方特色。也不是说外来稿件、图片及视频等一概不能采用,但起码得考虑到本土文化、百姓需求。

三是作品原创被边缘化。

这是绝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有还算强大的采编人员队伍,却养尊处优地不去干“人工智能”完成不了的活,而是好图简单、轻松地去做共享产品搬运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原来传统媒体那样,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现在很多县级纸媒会有一些原创作品,但自融媒后出现三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普遍不被那么重视,以为其没落了,只求能应付过去;第二种是疲于对日常会议、活动等及与经营有关内容的报道,较多满足于信息化、快餐式、粗放型产品的生产;第三种是对读者反映还有点看头的副刊版面一再挤压,有的干脆将其排除在外。

从总体情况看,媒体上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占比是越来越小或则说是很不稳定。不少媒体看似重视作品创优,但理念上已大不一样,多在年底或某个关节点搞突出,其意不一定是如何提升媒体品质,只是能在面上年度好稿评比时过得去、不丢脸,更多个人则为了如申报职称时用得到的“获奖”硬件等。

浏览当下媒体,会发现经精心策划组织的连续报道、政经观察、热点追踪、系列评论、深度剖析、专题访谈等文章已大大减少。时有看到,多为摘报告、抄观点、流水账、浅发挥的应景之作。

四是就怕被舆情惹上身。

优秀的媒体及媒体人好往舆情一线跑,在此显身手。我们见到不少外地媒体、自媒体因此抓到了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效解决问题的大题材好题材。而就不少当地主流媒体,却是唯恐被舆情染上,能躲多远就多远,以至这些年连正常的批评报道也近乎消失。以为这样虽有可能被视为不作为,但起码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对此现象已颇受民众诟病。

其实,这也不是各地党委和政府对媒体人的期待,加上我们的职业属性,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以还原事实真相,引导正确舆论,疏导社会情绪,减轻地方压力。切不能任让舆情发酵,到了不可收拾程度,等着有关方面去“救火”。如近日,央视等媒体对安徽全椒水污染事件及其处理的报道就是个好案例。

当然于此说这“话”,首先需要参与的媒体人有强烈的工作责任、职业情怀和过硬业务能力,既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要害处,又能讲到各方人的心坎上。可以说这该是新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否则,若莽撞进场,想用一堆官话套话大道理去应付场面,必然适得其反,还可能节外生枝。

近两年才崛起的“浙江宣传”,是个没正式人员编制的政务公众号,兼职办媒的宣传部门干部,热衷投身到舆情当中找文章选题、找自身价值存在感,撰写出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也几乎是一夜成名,成名作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近看公示,他们去年的一件评论作品被浙江列为中国新闻奖推荐篇目,对政务公众号文章作如此隆重的高奖项推荐,我是首次见到。

公号负责人讲授经验时说:在职业需要的时候,选择沉默,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具体写作时则应多讲真话、新话、白话、短话,总之讲群众听得懂的话。

五是让流量牵着鼻子走。

10万+是个“好东西”。就听一位授课专家说,流量就是人心。可是作为主流媒体不能惟流量论,正确态度是要真流量、要符合媒体发展的高质量流量,不被流量牵着鼻子走。

现场有媒体同行说,他们明知当下行业中那种“抄来抄去”的求流量方式是条死胡同,却有时也得身不由己往里钻,因为大家都为在行业中争先创优这么干,如光靠自己有限地域的人力财力,以原创作品与同仁拼高低,取胜难度很大。

为了迅速获得大流量,也就不惜放弃自己的区域特色和基本原则,到处去搜寻非主流的社会新闻,以至遍找国内外热点事件,附之以挖空心思想弄出来的标题党等。似乎真也发展到虚虚实实的许多内外粉丝、浏览者。

殊不知,这样的粉丝和浏览者,本质上不是你那平台的忠诚受众,他们只是匆匆过客。怪不得现在不少地方媒体、平台不同产品的浏览量悬若天壤,大至数千万上亿,小到数百数千。

话说“牵”着鼻子走,是与一些部门尚不完善的考核有关。如在流量的衡量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不加细分地把单纯流量作为惟一考核指标,从而逼使一些媒体为“不掉队”哪怕走偏门。

可取方法应在细节上更精准,如看重原创作品,在原创作品中又多在意有深度有故事有感染力等,而不能与如任职公示、调查审查、天气突变、丑闻奇闻、突发事件等天然高吸睛题材不加区分。

有兄弟媒体同仁说:他们一直兼顾着走自己道路,宁愿在考核时吃点亏,也不一味跟进,主要是严格限制舶来作品推送;这好,不仅锤炼了过硬队伍,还创优了媒体和团队,去年他们就有作品跻身到了中国新闻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