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开放河道、绿道、公园上方空域 成都有望开通低空载人航线

本报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成都报道

低空经济从规划到落地又迈进了一步。

6月5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会议还透露了关于低空经济、天府机场二期、新消费场景等方面的最新消息。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物流发展与综合运输处相关负责人在当天表示,预计在今年6月底前,会在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中国-欧洲中心、青城山之间开行低空载人航线。会议还提出要鼓励发展无人机同城即送、跨城急送等低空物流新模式,常态化开行低空物流商业航线。

此前,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曾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透露,成都市低空空域使用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在彭州的民宿、野外等场景中已经有了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尝试,成都低空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逐步开放120米以下部分空域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涛介绍,目前成都正全力创建全国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优化提升低空飞行活动报批服务效率,积极推进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大生产作业、公共服务、低空运输等重点应用场景培育力度,加快提升全产业链能级,努力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除了低空载人航线外,低空物流同样将有更多的落地场景。今年6月底前,成都还将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各院区间,以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各院区间开展医疗物资无人机配送,如血浆、标本等。依托医院需求,按照可常态化,有序推进无人机物流配送场景。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天空之眼”负责人、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小明告诉记者,利用无人机进行物流配送,能够到达过去难以抵达的区域。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低空经济也会像汽车行业一样,衍生出一系列配套的产业链。

6月5日,成都市还举办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空域划设工作动员部署暨专题培训会,宣布成都将启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空域划设工作,逐步将全市河道、天府绿道和超1500个各类公园等区域中的低风险区域上方真高120米以下空域开放为适飞空域。

四川全省都在加快发展低空经济的步伐。一天前的6月4日,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四川省级财政将安排2亿元资金专项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到2027年,四川要建成20个通用机场和1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实现支线机场通航全覆盖,试点城市低空监管、服务、应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投用,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和协同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通航装备制造、低空飞行运营等领域各培育形成3—5家行业领军企业。

四川已经拥有较好的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赛迪智库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2019—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专利有效量集聚TOP50城市排行榜中,四川成都位于第五;在创新人才方面,四川是中国开设航空专业院校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有4所本科院校和4所专科院校开设了航空专业。

在低空经济之外,成都的民航领域也有新的进展。去年11月,投运两年多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正式跻身全球繁忙机场行列。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锋君在6月5日透露,今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二期项目将着手前期工作,预计明年启动。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全国范围内,成都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记者从上述会议了解到,近年成都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稳定增长,市场腹地不断拓展,直接辐射带动拥有全国71%面积、27%人口、21%经济总量的西部市场;成都“双机场双枢纽”成型成势,航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城市第3、航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城市第6,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居全国第1;成都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升至第24位,加快形成2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获批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230个。

城市能级提升的同时,消费品牌也将更加丰富。成都市商务局局长何丽介绍,接下来,成都市商务局将进一步链接两个市场,深化经贸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新十二月市’城市消费品牌。”何丽表示,成都将“深化对外投资合作。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成都市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作用,加快平台建设”。

成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张金泉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也指出,成都将加快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千亿级商圈,提质建设西博城、蓉北、空港新城商圈。打造“新十二月市”消费品牌,加快发展国际品牌首店、首展、首发、首秀经济,培育银发经济、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国际消费新热点,扩大高品质消费供给。

此外,成都还将推进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持续开展消费品进口促进专项行动,拓展“成都进口嘉年华”品牌效应,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全球”。优化外籍人士支付、景区预约、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措施,完善外籍人士消费权益保护机制,提质国际化消费环境,吸引外来消费。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