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领导者能将潜力股塑造成绩优股 从中国历史学管理
▲ 历代君王要管理一个国家,从兴盛到衰亡都有它的一定道理。(图/记者魏有德摄)
● 余祖慰/朝阳科技大学保险金融管理系副教授
中国5000年之历史洪流中,试想历代君王要管理一个国家,从兴盛到衰亡都有它的一定道理。思考得人才者成大事,重中之重就是用人,用人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君王必须要会识人、择才、任人、育才、御人。本文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之自我期许与风范,试图从历史的宏观角度俯瞰,客观地阐述三位代表性的君王来了解其领导、用人与管理。
齐桓公重用管仲 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
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姓姜,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当时齐襄公与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之中,管仲支持公子纠,鲍叔牙拥护小白,双方在回齐国的路上,管仲一马当先以弓箭发动攻击,小白旋即立刻应声落马。其实,第一箭只射中他腹部铠甲的护镜,但小白立刻以咬破嘴唇假装中箭吐血欺骗仓促中的管仲。最终,捷足先登地回到齐国登上王位,成为日后「尊王攘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国的称霸,可视为一家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史书曾记载鲍叔牙对齐桓公说:「君王如果只想把齐国治理好,有我和高傒大概就够了,但如果想称霸天下,完成您一向的夙愿,非管仲不可」。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了过去敌人的手下管仲,进一步再接受管仲的建议,让他建立一个团队,齐桓公充分授权给管仲,尊称他为仲父。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找对人,做对事」。中国古今历史上,能完全抛弃个人的偏见,而且大胆又绝对地信任,重用自己的仇敌,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位是唐太宗(重用政敌李密的谋士魏征),另一位则是齐桓公了。
▲ 齐桓公与管仲(拓片)。(图/维基百科)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刘备「三顾草庐」(三顾茅庐)
大家都听过「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礼贤下士、以诚待人,是领袖用人奉为圭臬的准则,最能运用得宜、掌握其奥妙,莫过于三国时代的刘备。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诸葛亮会为刘备签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契约。
然而,若从管理的思维来分析,诸葛亮凭什么能让刘备「三顾茅庐」呢?我们可以打另一比方来思考:「若您是一家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现年46岁,您会亲自去拜访一个26岁刚拿到MBA的新鲜人,请他来担任公司的CEO吗?这位新鲜人履历表上无显赫资历,甚至名不见经传,您会亲自去拜访他,而且拜访第三次才见到他,若您是董事长,会这样做吗?」
众人所知,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三国是个人才争夺战的时代。人才有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延揽关键人才,并使人才在企业中发挥才华,企业方得以永续经营。今日,我们试图以现代管理思维来阐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同时,试想,诸葛亮难道不怕刘备只来一次就不来了吗?如何期待让刘备来造访三次呢?以下说明:
1.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经营
▲ 诸葛亮善于经营人脉,结交的人士大多是当时荆州地区的名人。(示意图/东艺演艺经纪提供)
诸葛亮在其《出师表》曾有一段叙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谓布衣,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其实,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为西汉官员,官至司隶校尉,其岳母与刘表都有亲戚关系,家世背景良好。此外,诸葛亮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人脉),结交的人士大多是当时荆州地区的名人,例如徐庶、石韬、孟建、庞德公和司马徽,以现代的说法而言,都是当时活跃在政坛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若是真如诸葛亮所言要「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何须与这些名人交往呢?由此观之,经营人脉是诸葛亮预计踏入政坛的起手式。
2. 口碑行销(Word-of- mouth Marketing)的运用
口碑行销是目前行销的新趋势之一,又称为推荐行销(Referral Marketing),由Bristor学者于1990年提出,认为一个口耳相传的网络,就好像是「參与口耳相传的一群人,彼此为互有关系的社会网络」,彼此的关系实质上是维系彼此的力量,代表其彼此关系强弱程度。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透过徐庶和司马徽两位强力推荐,才对「诸葛亮」这个品牌有所了解,而且经由两位的口碑传播认为「诸葛亮」品牌就是个品质保证。在刘备当下极缺乏人才的情况下,吸引刘备迫不及待地想去拜访。
▲ 口碑行销是目前行销的新趋势之一。(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3. 创造品牌的稀少性(Scarcity)
稀少性原理在消费者心理学中,其意义是说:「当物品越稀有,越不容易得到,人们就越想得到」,换言之,就是物以稀为贵。诸葛亮是如何成功地创造自己品牌的稀少性,即便关羽及张飞大力反对,刘备也要有一种非得到不可的期待。
首先,《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农夫一边耕田一边唱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闻歌,则问农夫此歌何人所作,答曰:『卧龙先生所作』」。第一次拜访虽未见到诸葛亮,便已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期盼下次能见到他。其次,第二次拜访时,快到诸葛亮的草庐途中,听见其两位好友(石韬和孟建)在酒店唱歌,到了草庐见到诸葛亮之弟弟诸葛均也在唱歌,离开草庐时,又遇见一长者骑着驴子在吟诗,原来是诸葛亮之岳父黄承彦。第二次拜访虽又没见到诸葛亮,却发现其两位朋友、弟弟及其岳父皆是知书达礼之人,更加深非拜访到诸葛亮不可的心理。最终,终于有了第三次的见面,也就是后来众所皆知的《草庐对》(又称《隆中对》)。
▲ 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图/MIAO's photography摄影)
雍正的领导管理
雍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仅13年,虽不及其父(康熙)在位61年,其子(乾隆)在位60年,他却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
管理学界普遍认为,管理的精髓是「群策群力、以竟事功」;领导的本质是追随,权力的基础则体现在影响他人的力量。难能可贵的是,综合以上都被雍正给做到了。
有句谚语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雍正在领导管理上便将此谚语发挥到淋漓尽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销学领域有一帕雷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又称 80/20法则、二八法则或关键少数法则)是由义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Vilfredo Pareto)于1896年所发展出来的。据帕雷托观察,义大利有80%的土地是由仅20%的人口所持有。此法则类似归纳的现象,时常出现在商业活动可以观察的到。例如企业经营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的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寿险业就是一明显例子:80%的业绩来源往往来自20%的业务员所创造出来。
▲ 历史上的雍正,性格深沉内敛。(图/取自网路)
历史上的胤禛性格深沉内敛,中国大陆央视《雍正王朝》电视连续剧原着小说形容他是「冷面王」之外,行事风格低调,诚如老子《道德经》第22章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处事方面,其父康熙帝所挂念之大事,胤禛都会挺身而出,为君父分忧。因此在朝廷内有 张廷玉、马齐两位军机大臣、十三阿哥胤祥(怡亲王)、十七阿哥胤礼(果亲王)等人,朝廷外有封疆大吏李卫、田文镜、年羹尧等人成为追随者;反之,八爷党(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人数众多,遍及朝廷内外,却无法与胤禛对抗,以至于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成为80/20法则最佳代言人。
在用人与管理方面:雍正能善用李卫、田文镜、年羹尧等人,了解其部属之需求,诚如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一)生理需求、(二)安全需求、(三)归属需求、(四)自尊需求、(五)自我实现需求。用李卫,满足其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也就是吃饱、穿暖之需求;用田文镜,由于本人并非科甲出身,遭受同朝为官的嘲笑,满足其自尊需求,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用年羹尧,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雍正靠他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稳住西北。
由以上三个案例中给我们的启示:
▲ 想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懂得识人、择才、任人、育才、御人。(图/取自pixabay)
1.想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懂得识人、择才、任人、育才、御人,放下身段、礼遇贤才,让人才为己所用,这方面齐桓公做到了;
2.借用诸葛亮的智慧,创造个人的品牌行销、人脉的经营策略及创造个人的稀少性价值,才能吸引企业主管的注意;
3.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人才的培育是关键,而关于人才培育的前提是,发现「潜力股」的慧眼以及将「潜力股」塑造成「绩优股」的本领。关于这点,雍正皇帝无疑是一位深具领导、用人及管理的皇帝。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