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相到真实:序王璞的《故城故事》
王璞写《故城故事》中的香港往事,提及自己的「大排档情意结」。(本报资料照片)
长沙巷子里的食堂有着王璞对吃食的悬念。(本报资料照片)
(2046出版社提供)
王璞的《故城故事》是一本回忆录,因为有很多没有填补的时空,故非传记体。它表面上看来是写三座城市。本书分为三部:长沙往事、上海往事和香港往事。连每一部里的章节,都是写该城里某些地点,像是我比较熟悉的香港,她写北角的红桥、香港仔、美孚新村、土瓜湾街市等。长沙部分写的是她少女时期住过或去过的地方。上海主要是写她读硕士时的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写她任编辑和在岭南大学任教时,租赁的和购买的住处。但是三座城市这些地方只是下锚的定点,或者说,是这部作品的架构,王璞要写的是别的东西。她跟我说过《故城故事》这本书到底讲什么:「所讲述出来的一切都只是真相的点滴,只有跟其它许多点滴互相补充,才能拼接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真相。」
那么王璞探求和呈现的「接近真实的真相」是什么?那些真相的点点滴滴应该就是她对该地景物的感受,她跟那里的人发展的关系和在那里经历的事。所谓「真实」应该就是她透视这些感受、关系、经历所得到的知见。这些真实、知见又是什么呢?我粗略的看法,「真实」是指:在她少女时期,文革的残暴和群体的卑俗,带给她的创伤和恐惧;在她受难期间一些人带给她的温暖和她的感激之情;还有,生活艰困时期味蕾带给她的幸福感以及味觉的发展和盛放。
那些创伤和恐惧是她当时拚命逃离的。长沙左文襄祠的九个院门都是「实心大门」,门上有「厚实沉重的黄铜门环」,文革期间夜晚门环一响,作者的母亲会惊恐万状地低语:「抄家的来了!」作者多年后还会「从噩梦中惊醒,颤抖不已」。一直到三十多年后作者在香港搬进中产阶级的嘉湖山庄,望着窗外一弯明月,想的却是文革期间的处境:「身为介于革命和被革命之间的『可教育好的反革命子女』,忐忑、愁苦、惊惧、就连月亮看在眼里也只觉得炫目而恐怖。」可见文革带给她的恐惧感和创伤穿越岁月如鬼影附随,这就是本作品的「真实」。
对纯真的作者,人心的卑俗和恶意带来极大的压力。长沙城门口街市「肥头大耳」的猪肉佬,对十四岁的作者猥琐地说黄色笑话,她「头脑轰地一声炸了,转身就跑」。作者透视这件事对自己深远的影响:「物质世界是如此的鄙俗不堪,我尽量避开它,去精神世界寻找另一块天地。有时间我就去阅览室、图书馆」。对纯真的作者,封建的偏见也带来极大的压力。像她这种追求精神世界的、感性的孤独心灵,必然渴求一位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她任职代课老师时,竟然遇到了。伊凡是该校的音乐老师,因受过政治逼害,改教数学。他们两人只要一见面就「狂聊」,「东扯西拉,时不时打断对方」,有说不完的话。问题出在他是男老师,还有家小。他们除了谈话,没有做别的事,但已经被警告了。他们转为下班后到街上一边走,一边聊,后来被同事看见。最后校长告诉作者学校不续聘她。当时社会严厉的男女之防,容不下这种难能可贵的知己之交。在群体有色眼镜的压力下,纯真的心灵必然受创,这也是作品要呈现的「真实」。
作者承受政治压力期间,有伸出援手的人,有给予温暖的人。长沙〈六堆子〉一章描写好友星星在作者心情极其低落时,拉她到家里吃饭,星星的妈妈做她爱吃的酸菜炒辣椒和红菜苔,一家子「嘻嘻哈哈谈天说地」,作者感受到「毕竟,这个世界还有点甚么值得我们活下去的。」星星的妈甚至帮她找到工作。作者透过写这本书向失散的他们表示感激。书中还出现一位智者,在多次政治运动中逃过劫难,他就是作者的二舅,家族的掌门人,他把银行事业打理得蒸蒸日上。解放后他却把家族产业全捐给政府,他的明智和远见,在于他坚持不出来担任任何工作,不公开出声;在于他坚持儿女「都学理工,远离文字」。他还洞烛政府的宣传烟幕,知悉历史的真相,而且文化涵养深。我真的很高兴还有这样的智者安然度过惊滔骇浪。在冷酷残暴之中,这丁点温暖和清明的存在也是「真实」。
本作品不时强调的真相是,作者的味蕾自幼发达。长沙〈左文襄祠〉一章就描写她心目中天下无双的和记米粉。她甚至进入厨房去观察米粉「香喷喷」的制作:「老师傅把酱油、香醋、麻油、细盐、葱花、香菜末、酸菜末、剁辣椒这些配料一一甩到我们摆放到案板上的大小锅盆里,再放上一大勺骨头汤把这些调料冲开......光是看着那种红是红绿是绿白是白的颜色就要流口水了」。可以想见这位少女的细心观察必然发展为精湛厨艺,果然她和先生住在九龙美孚新村期间,常以「四凉菜八热菜,一汤一甜品」宴客!和王璞交往的这十多年来我尝过她的手艺多次,两次是在她位于深圳高尔夫球场旁别墅式的平房,几次是在她新界傍海的大厦中,每次她都以迅雷的速度烹饪出多盘美味,同时一边悠然地跟我聊天,至今还记得她书中提过的红白萝卜丝、马兰头炒豆干之美味。
二○二三年七月王璞由香港来高雄探访我。本想开车带她到寿山上看高雄全景,她却说想去看街市;带她吃过两家餐厅,问她晚上要吃什么?她回说六合夜市,令我满头雾水,看了《故城故事》才了解缘由,上海〈食堂情意结〉一章就是谈她的吃食经历。她童年、少年过粮食匮乏的日子,也经历大饥荒,所以只要有得吃,不论食材贵贱,料理得美味就值得回味。前文说的酸菜炒辣椒就是例子,她说「一辈子吃不厌」!而且进餐的场所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不好吃和吃客们的心情。童年大兴安岭的林业局食堂、长沙巷子里的食堂、华东师范大学食堂,都是她的「悬念」。
作者的「大排档情意结」始于她在香港任报社编辑的第一年,九龙湾牛头角桥下的大排档就是她的乐园,因为她在其中享受到幸福,由分秒必争的写稿和编报解放出来,轻松自在地在摊位前逛;她也感受到人群的幸福:「每个人脸上似乎都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喜悦,每个人都好像一名巡游在自己领地上的君王……那些摊主也个个像占山为王的寨主」。我想食堂、大排档的感受是作者呈现的「真相」,而众乐我乐的幸福感就是她要表达的「真实」。那她在九龙湾大排档吃什么?咖哩鱼蛋串、香酥鸡腿。哎呀!我知道为什么今年七月王璞在六合夜市拉着我去盐酥鸡的摊位了!盐酥鸡是香酥鸡腿的变奏。早知道我就不说夜市用的炸油可能有问题,不拦她追求幸福了!
写作技巧方面,必要时王璞会精雕细琢。长沙〈新开铺〉一章描写她与知己伊凡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作者被迫离开那间小学后,找到另外一间代课,一次她带学生去青少年宫表演,在观众席中看到他。散场后他们在外面小树林像以前一样狂聊起来,他一看表已经该回家了,他们在人群中走向车站,拥挤的人潮分开他们,虽然隔着人还继续谈话。她上了车,他们分别的一刻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所以王璞在文字上下了功夫:「这时我已经挤进了车门,后面立时有好些胳膊、腿、身体挤压上来,把我压入车上那堆挤成一团的人众中。我使劲扭头往车下看,但这时车已经开动。影影绰绰,我仿佛看见一条手臂在人丛中朝我挥动。渐去渐远......」密集的肢体意象,人群身体的不断挤压,不言自喻地传达其象征意义:蒙昧的,形而下的群体,阻隔并压碎了深刻真挚的友谊。
《故城故事》是一部另辟蹊径的回忆录,读者会有深刻的感受。王璞撰写三个城市的生活故事,透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时而幽默的笔触,传达背后的心理真实和深层知见:一方面是文革和卑俗群体带来的创伤和恐惧的梦魇,另一方面是温暖的人心和作者禀赋高绝的味蕾,在严酷的现实里两者都为她带来一阵阵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