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城汽车CTO聊聊AI与智驾发展
魏牌全新蓝山宣布推送无图智驾全国都能开。
最近几个月,作为长城智能化的代表作,蓝山智驾版的交付量,基本上也稳定在了6000+。我们在这次广州车展上采访了长城汽车CTO吴会肖@吴会肖 、魏品牌蓝山商品总监刘鹏凯,聊到了长城的智能化规划以及对当下技术演进的看法。以下:1. 端到端对技术演进NOA现在车企基本上都开了,是不是丝滑准确,体验是当前竞争的方向;- 国内头部在竞争车位到车位、门到门,包括去看美国的FSD;- 核心还是考验,团队是否以智能驾驶给用户带来更强的用户体验为目标。- 要尊重产品,尊重算法,尊重工程。- 当前的端到端,我们认为规则兜底是需要的;- 接下来,世界语言模型、世界语言动作模型的演进,取决于算法优化和计算芯片;救护车、潮汐车道,这些对人类来说非常简单,对智驾系统却很难。2. 长城的智驾升级- 长城的算力规划上,还是追求给技术升级提供足够多的空间;- 曾经那时候,追求一颗8155跑足够多的功能,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我们现在的整个算力系列,从Thor到下面地平线、高通是有不同档次的规划的。- 蓝山的智驾智驾方案上更多车是肯定的,包括智驾和座舱;- 高山接下来会有类似方案,坦克也在做,哈弗的研发已经启动。- 看看座舱和智驾的匹配,决定整个量产时间。- 10 - 15万级,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的城市NOA水平;- 但有通勤模式,高速肯定是可以做好的。3. 车企的AI核心能力- 大家都关心AI应用,但AI真正能够发挥效果的是开发层面。- 工具,让日常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我们的AI Lab原本定位是面向产品侧,ChatGPT之后,我们将AI Lab的定位扩展到运营层面;- 「汽车产业不是对AI有先天友好性的产业」;- 汽车产业对关联因素和关联组织特别多,NVH、成本、重量等;- 做变动的时候,很多工程师要把所有的相关因素跑一遍,周期就会比较长;- 我们也在尝试用大模型把知识问答、标准索引等知识体系,做得很好。- 中国的汽车产业对AI还是很友好的,吸引了很多互联网的高科技人才进来,对开发组织有非常大的帮助;- 基本上,AI会让这个时代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造型创意,还是车机壁纸,海外宣传图都是可以用AI生成;- 代码也用大模型,无论测试用例和代码注释;4. 技术路线- 智能化技术路线,每个月会有技术路线的审视;- 大的路线不会变化,细节会有调整;- 比如多域融合是一个可以走的方向,无论从成本还是通讯效率、稳定性上会更好;- 涉及不同领域的芯片选型和域控设计。5. 激光雷达还是纯视觉- 纯视觉方案替代激光雷达,我们也在做研发和准备。- BEV、RESNET、历史轨迹推断,这里面激光雷达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 我们担心极端场景下对物体识别得非常准确,置信度没法提到很高。6. 多域融合?- 多域融合不是完全指舱驾融合;- 但线控底盘、动力总成的整合,机会已经非常非常成熟。- Coffee会升级成整车软件系统,座舱和智驾会走向整车智能。7. 这次只展了蓝山一款车- 长城集团智能化跃迁升级更新换代的理念;- 蓝山是产品落地的代表,代表了聚焦;- 我们是全面布局,接下来不同价位都会有智能化的技术。8. 新蓝山对比老蓝山的悬架改善- 这次加了电控减震器;- 调校上,大电池、座舱、智驾系统都是综合调校;- 舒适性是一方面,转向、制动、动力系统跟随性,是随着大电池重新做了一轮调校。9. 智驾版上了之后,对销量的提升- 蓝山801上市到现在,每个月交付量稳定在6000多台;- 30万级大六座SUV,当前表现还算不错;- 我们刚做完了N+1的调研,60%以上都是因为智驾和座舱系统认可这款车,座舱系统的满意度当前高于智驾系统;- 我们现在迭代非常快,每周甚至会有版本。10. 欧美车企和国内现在产品开发上的差距- 欧美要达成中国的产品定义和软件开发,需要5 - 10年时间;- 为什么是5 - 10年?- 长城在2020年大规模招聘软件人员,做了第一代8155,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做整改;- 我是2022年进的智能化,从组织、商业、理念、架构、流程都做了整改;- 这样一个过程在欧美企业至少要 x 2,包括工作时间、部门壁垒、软件人才密度以及市场压力。- 合作和合资会加快,也会非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