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生蔡博艺一起上民主课
陆生参选,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从2011年开始来台湾就读的这群陆生同学,经过了三年的思想洗礼,到处认识台湾社会,在不同的学校、研讨会、演讲座谈的场合里,他们听着不同思想的论战,从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也挑战着他们从小到大的那套世界观、价值观。
这次要参选的陆生,说她是来台陆生圈里面最知名的人物也不为过。淡江大学的陆生蔡博艺,来台不到几个月,就因为一篇<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文章瞬间走红于两岸,这位同学的文字充满犀利机锋,但也流露出对于台湾人情的温暖感受。她写了这篇文章之后,陆续有出版社找她写书、写专栏,甚至后来也有纪录片导演为她拍摄求学历程及生活经过,得到了新北市纪录片大赏首奖。
陆生民主意识萌芽
但是,真正让蔡博艺认同台湾这块土地的价值,应该要算是她在我们学校里参加异议性社团:「淡江五虎岗社」。她以这个社团为起点,开启了她的公民社会参与,从我们学校的学费调涨、女生宿舍费用调涨、社团强制学分化规定……无役不与,从中学习到了对于民主参与的重要性。身为一个学生,她在校园里面看到了制度不公平,于是产生了争取学生权利的「权利意识」。
除此之外,蔡博艺也将她的关怀从校园里延伸到学校之外,她关心我们淡水在地的淡海二期议题,关心士林王家文林苑的都更案,她从学生权利到土地正义,逐渐建立起了一种公民参与的概念。她曾经写道:「关怀始于了解,身为居民、身为土地上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我们身边的环境,这不是可供选择的『权利』,不是可以『眼不见为净』的事,而是一种义务,身为人类、身为一个现代公民,我们人人都需要这样的参与。」
感动台湾公民社会
蔡博艺这种从了解、关怀到进而挺身而出的过程,感动了无数台湾原本在社会议题上努力奋战的「台湾人」,当然,也包括我。而这些俗称「社运圈」、来自各地的战友,和蔡博艺形成了莫逆之交,以致于这次在蔡博艺参选学生会长的事件中,从三月太阳花学运的主要号召人物陈为廷、文化评论家张铁志、台大社会系教授何明修等人,都力挺蔡博艺的参选。
他们之所以愿意为蔡博艺出声,是因为这次会长补选,我们学校的选委会作出太多小动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针对蔡博艺的国籍问题,刻意在选举公报上增设过去所没有的「国籍栏」,并在上面放上中国的五星旗。虽然选委会没有明说,但明眼人一看即知,他们是要凸显蔡博艺来自中国大陆,来自于台湾多数民众没有好感、恐惧仇视的对岸政府。这样的行为不只显示我们学校这票人的短视与浅薄,更意外掀起了台湾社会对于陆生、以及对于两岸关系的深刻论战。
在过去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为了蔡博艺能否参选的问题,社运圈分成两派,一派支持陆生参选,其理由很简单,依照《大学法》的规定,具有学籍者即可参选学生自治组织,与国籍从来都不相关;更进一步讲,让陆生参与台湾的校园民主,不只对于台湾学生自己的漠不关心能够有着很好的警醒和鼓励,更能够让大陆看见台湾的开放与包容,对于青年世代的民主经验建立是一件正面有益的事。
翻转两岸关系认知
然而,反对蔡博艺参与的「死忠台独派」却认为,即使蔡博艺本人可以信任,但是如果此例一开,怎么保证日后中国大陆政府不会派职业学生潜入台湾校园,从学生组织开始全面渗透?基于这样的担心,他们认为即使蔡博艺依照《大学法》可以参选,即使这是她的基本权利,但因为两岸政治对立因素,以及台湾人对大陆的潜在焦虑,蔡博艺仍然不可以参选。
两相对照之下,哪一种论点值得参考,应该显而易见。前者基于法律允许,以及自由开放的自信心态;后者是对法律保障的权利视若无睹,只用想像的恐惧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简直不值一驳。不过,台湾的社运圈因为蔡博艺的参选,有了一次内部的深刻对话,将彼此对于两岸关系与台湾前途的认识提出来公开交流,同时检验了相互对于人权、自由等观念的理解程度。
于是,有许多人称蔡博艺的参选是一场社运的照妖镜,因为有她的参选,让我们这些自诩进步思维的台湾人,被迫面对自己的不足、逼仄、以及狭隘。透过蔡博艺的参选,让许多原本对大陆仇视的人,能够厘清观点,弄清楚他所反感的对象是政府而非个人,是官方而非民众。
启蒙台生权利意识
同时,蔡博艺的校园民主参与,让许多台湾学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问题:「连陆生都愿意站出来争取学生权利,那我们这些台生难道还要漠不关心吗?」于是,校园里,大家开始读蔡博艺的政见,去了解校园民主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这,难道不是一堂最好的民主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