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的新能源

hello大家好,我是酷温。先亮明你的观点,你觉得中国新能源车值不值得吹?值得扣 1,不值得扣 2。

这是这两天流出的,某新能源车企的,要求供应商在2025年降价10%的邮件。在这份邮件里,车企将销量节节攀升的原因归结为三点:技术创新、规模化优势和低成本供应链。

并称,2025年是新能源车的“大决战”、“淘汰赛”。所以,为了竞争力,他们决定,让供应链再降价10%。可以说非常霸总了,就差说。这是通知,不是商量了。

而之所以这个邮件能流出来,必定是收到邮件的供应商不干了呗。

想想也是,年终团建,老板说今年赚了很多,所以全员降薪10%,以保证明年取得更大的胜利,估计你也得火冒三丈。

供应商在回函里面的表态是“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并表示,这是“在无底线地透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韧性”。这个帽子就扣得比较大了。

关键还有一句,很刺激,我们一起感受下,供应商说某品牌是将“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福祉和价值,化为发达国家的廉价利益。”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过会说。

认同供应商的弹幕扣个1,不认同的扣2。

另外,供应商还下了几个结论:

一旦失去价格竞争优势,某公司所谓的"成功"将瞬间化为乌有,而所有被压榨的利润和价值也终将成为他国经济发展的嫁衣。

10%的降价,违背商业伦理与人性底线。

以上都是该供应商说的,不是我。

生活较真,我是酷温。

今天较真,中国新能源车,是不是向供应商说的,只有价格优势?

以及中国新能源车是不是在给国外人民群众送温暖?

首先中国新能源车不赚钱,肯定是真的。

找几个大厂的财报数据就能看到——

2024年的前三季度,蔚来的单车利润是-10.4万元/台,小鹏单车利润是-4.53万元/台。热度很高的小米汽车,卖1辆车目前的亏3.7万元。零跑汽车,从最新数据上看,卖一台车,也得亏个8000块左右。

当然,这个亏本并不是指,汽车的毛利率是负的,而是指同一时期,通过卖车赚回来的毛利润,覆盖不了车企的投入和成本。算大帐是亏的。

当然,也有赚钱的。

理想的单车利润是1.32万元,另外2024Q3季度,比亚迪单车归母净利润也有9300块。

这是什么水平呢?

日经亚洲的数据,截止今年6月,同样是用利润除以销量:

单车利润的老大是特斯拉,有5.1万人民币, q3 我算了一下,已经涨到了 5.4 万了。其次是奔驰,单车利润约3.9万元人民币,第三是宝马,3.2万元人民币。丰田的单车利润也超过了2万元。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能源车企赚钱能力确实不太行。

那为什么不太行?在酷温看来,两点——

第一是中国企业,研发的投入太狠了。

举个例子,一台车亏 10多万的蔚来,研发占营收的比例,也出奇的高。蔚来上半年的研发投入是60.83亿元,这个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约为22.24%。

对比一下,‌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为201.77亿元,从投入的绝对数字来说,比亚迪是蔚来的三倍多。但研发在营收中的占比,比亚迪是6.7%,只有蔚来的三分之一。

要知道,即便比亚迪的6.7%的研发投入,在全球汽车行业来看,占比也是已经非常高了。全球营收前十的车企,研发费用一般也就3%-5%的水平。

当然,因为规模大,和研发历史长,即便3-5%的的投入,绝对值来说,也不少。但是,通过这个对比,你至少可以看出来,蔚来的22%的研发占比,几乎就是玩命的状态。

而这也是蔚来亏得那么狠,亏那么多年,还有投资人愿意前赴后继掏钱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他钱不多,但它是真敢豁出命去赌。而一旦赌成了,投资人就能躺赚了。

当然,赌输的可能不是没有。前车之鉴,就是曾经的高端新能源,高合汽车,数百亿烧光了,市场不买单,品牌也就只能选择关张了。这套打法,典型的“赢了会所,输了干活”。

类似的情况还有小米,今年二季度,根据小米汽车的财务数据,小米单车亏损超过6万。雷军的解释同样是,小米汽车业务还在“高投入阶段”。

看不到回头钱是正常的。但是到了三季度,小米的单车亏损已经降到了3.7万。原因就是很多成本是有边际效应的。卖的越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么一对比,单车亏损三万七,是不是也没那扎眼了。

不过,雷军对外透露,小米汽车今年研发费用240亿元,预计明年超过300亿元。这个研发资金,几乎和比亚迪一个量级了,所以小米汽车如果后面亏损再次加大,一点不要觉得奇怪。

当然,除了高研发投入。另外一个中国新能源不挣钱的原因,也是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价格战”。

前面某车企的供应商不是说,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福祉和价值,化为发达国家的廉价利益嘛。说的就是为占市场,品牌在赔本赚吆喝。先别忙着批判,我们先看是不是。

有没有在赔本赚吆喝,其实看一个数据就够了,那就是毛利率。因为汽车的毛利,就是销售收入减整车成本,而这个成本一般来说,只包括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以及销售费用。毛利率低,说明车子真的,卖便宜了。

在车企里面,毛利的生命线,一般来说是15%。也就是毛利15%以上,你是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也好,降本增效也好,去赚钱,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是一旦毛利跌破15%,你就很难通过成本控制,赚到利润了。

我们以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数据来看。

赛力斯、理想、比亚迪、长城的毛利,都超过了20%。

其中赛力斯的毛利超过了25%,从这个角度说,赛力斯,也就是问界,余大嘴是卖的一点不便宜。

另外,我们印象里,卖的贼便宜的比亚迪,其实毛利也能干到20%以上。

比亚迪能干到这个毛利,一个原因是,2024年二季度,碳酸锂均价同比下降了近60%。也就是硬成本低了。另外,就是比亚迪车子卖得太多了,规模优势起来了。

汽车行业有个著名的“赖特定律”——单个型号的汽车产量每累计增加一倍,成本价格就会下降15%。所以,为什么船夫哥使劲做规模,因为规模能不能上的去,决定了比亚迪是吃肉还是喝汤。

看完了毛利高的,再看毛利低的。不挣钱的企业有没有,有,还是一杆子,老牌车企。

上汽的毛利10%,长安13%,东风11%,广汽只有6.7%,就这个,还是合并报表后的集团整体毛利。

合并报表的意思是,包括集团下面什么租赁公司、金融公司,甚至租房子的利润都会合计进来。

如果落实单一的整车上,可能就更惨不忍睹了。其他几家我翻财报没看到整车毛利,只有广汽公布了。不过这个数字确实有点惨。

广汽上半年财报的数据,整车的毛利2.19%。什么概念,10万的车,只赚你2190块。这2190块还得去打广告,搞车展,搞研发,给各种行政人员开工资,交税。这都不能说赚钱了,这就是在做慈善。

所以,现在去看合资车,广本、广丰,价格好像确实挺便宜的对吧,没错,人家几乎贴着成本线在卖,能不便宜吗?

当然,造车新势力毛利率低的,也有两个哥们,蔚来和零跑,其中更狠的是零跑,上半年的毛利水平只有1.13%。你可以理解为10万硬成本的车,加1000块就卖!说他业界良心,一点不过分。多说一句,三季度开始,因为销量跑起来了,零跑成本也摊下来了,毛利也已经上涨到8%了。

那有没有亏本卖车的呢?还真有。北汽蓝谷,2024年上半年北汽蓝谷的毛利率是-6.68%,没错,就是享界s9的那家,实至名归的卖一辆亏一辆的良心企业。

所以,中国汽车是不是卖便宜了,这话得分两头。

20%的毛利那一波车企,说卖便宜了肯定不合适。毕竟特斯拉三季度的毛利也就19%左右。但是个毛利低的那几家,无论是合资车还是自己的新能源车,说他现在能靠卖车能赚到多少利润,确实不太现实。

这就是各大车企在国内的现状。

接下来我们较真你们更感兴趣的——车企们有没有亏着本,压榨着国内的供应链,跑到海外送温暖呢?先说结论,我确实没看到依据。

还以广汽为例,没办法,因为广汽的财报写的比较仔细。上半年财报里,广汽出口 6.8 万辆汽车,海外营收55.54亿元。平均一台车81600块。是不是觉得价格便宜?别急着喷。相比国内 2 个点的毛利,广汽海外的整车毛利,竟然做到了14.26%,也就是一台车有11600多的毛利润。

别说广汽在送温暖了,说他赚着国外的钱,补贴国内,给国内消费者送温暖,可能会更合适点。

而另外,主角比亚迪。

我之前也觉得比亚迪肯定走的是低价路线。原因是广交会上,比亚迪的海鸥,价格直接给到了 8999 美元。合人民币 6万 3,但是这台车国内的售价 6.98 万起。国外价格比国内价格便宜 7000 块,这还不是送温暖吗?但是我仔细研究过发现,这个 8999 美元,写着特价车。这里面的道道,我想买过车的应该都懂。所以,通过一台车判断,他是不是出卖了国内劳动者,还是太武断了。

所以我又扒来了一些数据。根据财中社数据,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境外实现营收899.46亿元,而上半年比亚迪乘用车的海外销量20.3万辆。这么平均下来,比亚迪单车的价格接近 45 万。

当然,这么算是不对的。

因为海外营收,一定包括了比亚迪商用车,包括电动大巴这类高客单产品。但是我又查了一下,截止到 10 月份,比亚迪电动大巴的销量也不过 2000 辆,即便按单台 100 万美元计算。这部分商用车的营收贡献,撑破天也就150 亿。

抛开掉这部分,比亚迪的单车售价,也能到 37.8 万,是不是超过你的想象。当然,这是我的估算,有海外的留子可以帮忙求证一下,错了可以直接打我脸哈。

另外,指责我们搞倾销的美国欧盟,更多的重点也是指责补贴上。

包括出口退税,低价土地,税收政策,甚至人才政策这方面。在他们看来,这些补贴导致出口汽车成本低廉。至于这算不算让渡了国内纳税人利益呢?你们自行判断。

但是光从车企角度来说,我还真没看到赔本赚吆喝的案例。有知道的可以打在评论区,我给你置顶。

那么问题又来了,现阶段看,迪子是卖的又多又好,毛利也不低,为什么还得压供应商的那 10% 呢?我猜测的原因,是更大规模价格战的前奏。

前三季度,比亚迪的研发费用比特斯拉多花了 100 亿,即便把刨掉这 100 亿,比亚迪的单车利润也只能增加 3639 元,达到13000元的水平。

但是,特斯拉19%的毛利,单车利润却能干到5. 4万水平。迪子的利润不到特斯拉的四分之一。

而又因为单车利润低,迪子的腾挪空间其实就相比于比特斯拉小的多。比如同样 25 万左右车型,modle3 降 1 万,比亚迪汉跟不跟?

而且除了特斯拉,国内曾经只玩高端车的新势力,也纷纷下探到迪子的价格区间,蔚来的乐道、小鹏的mona、理想的l6,都在 20 万左右的市场,都和迪子产生了不少正面竞争重合区间了。

而在10-20 万市场,包括领跑、吉利银河,广汽埃安,搞得可都是亏本大法,自杀式袭击,迪子虽然是老大,但是一场生死大战,大概率无法避免。

对了,特斯拉 q3 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仍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开始提供“更实惠的车型”,并且预计明年汽车产量整体将增长20-30%。

鉴于马斯克此前已经表示不会有 modle2了。那么2025 年,马斯克在推新款之后,再让老款降价,狠狠冲击市场,就成为了可能。前两天买了 modely 立马被背刺一万块的事件,就是征兆。

所以,比亚迪如果既想保持盈利,又想大规模投入价格战,当前唯一的方案,就是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给自己备好粮草。

至于,供应链还有没有压榨空间了,能不能再给比亚迪压榨个 10% 的粮草出来。那得看压缩哪一方面的供应链了。

2023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体利润率只有6.1%,看上去完全压榨不出来是吧。其实也不是,因为供应商之间利润率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博世的利润率是5.3%,采埃孚今年上半年利润率甚至只有 3.5%;

但是,福耀玻璃的净利率能到 19.37%,宁德时代的净利率有14.92%,朝阳轮胎母公司中策橡胶的净利率也在 13.7% 左右。

所以光看数据,部分供应商肯定还是有空间的让迪子去压的。但,凡事不能光看数据。也得看人性。你去压供应商,供应商会去压谁呢?无非是更上游的供应商。压到最后压不动了,那就一套连招,裁员降薪,毕竟降本增效已经被各大企业玩顺手了,无非就是发挥hr的主观能动性罢了。

但这就违背我们发展新能源的初衷了。我们之所以想用新能源车取代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引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汽车的产业链也相对较长。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超100万家。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加起来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10%。我们是希望比亚迪一类的企业带大家发财的。但是,如果持续卷价格战,发财就不要想了。而这也是比亚迪的底气。我卷不动,市场份额没了,别说发财,工作你可能都保不住。

要不卷死,要不饿死,你自己挑。

昨天比亚迪最后也回应了。“降价 10%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但其实,不管迪子能不能推不推进供应链降价,该打的仗,还是得打,该来的价格战还是得来。就像骑自行车,一旦跑起来了,就别想着停了。

所以,明年的车市,估计会更加惨烈。具体到个人,想买车的,尤其对预算卡的比较紧的,我劝你可以再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