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卢春房走进十一学校,与少年“高铁迷”探讨技术启发思考

“大家乘坐过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吗?有什么感受?”“快,而且很平稳。”12月1日下午,北京市十一学校,铁路工程技术和治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治理学部主任卢春房与同学们面对面互动交流。还有同学慕名而来,特意带了相机,为这次和心目中偶像的近距离接触拍下宝贵的一幕。

这是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行动活动现场。高速铁路在综合交通体系中有什么优势?高速铁路有哪些关键技术,分别如何解决?高铁安全如何保证?今后高铁向什么方向进展?……在当天的讲座中,卢春房围绕中国高速铁路创新与进展,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启发同学们的科学精神。

卢春房院士围绕中国高速铁路创新与进展与同学们交流。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 摄

传授高铁知识,拆解关键技术

“短短二十多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经达到4.2万公里,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以上,而且保持着世界最快高铁的桂冠。”讲座上,卢春房讲述了中国高铁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进展历程,并以世界首条智能高铁示范线京张高铁为例,讲述了我国智能铁路建设的实践探究。

卢春房是我国高铁二十多年进展历程的核心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他长期从事铁路建设治理和科技创新工作,2005年至2016年间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实际组织者,组织建设我国高铁路网骨架,创立高铁建设标准化治理模式和动态施工组织方法,组织高铁技术一体化自主创新,建立我国高铁设计标准体系,研制CRTS-Ⅲ型无砟轨道系统,组织“复兴号”动车组研制和试验,实现自主化、简统化。

“高速铁路在安全、节能环保、运输能力、全天候运行、高效快捷、舒适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何提升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卢春房从车辆运行平稳性、车内瞬变压力、车内电磁环境、车内噪声、制动与纵向冲动、曲线离心力等几个指标为同学们详细解释。

高速铁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自动操纵、计算机、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等一系列当代高科技领域。其中,最关键的是线路、动车组、列车运行操纵系统、牵引供电这四项基本要素,卢春房一一为同学们拆解,不少同学边听边认真做笔记。

“我国高铁最高时速多少,大家都知道吗?那么高铁的速度是不是就没有进展空间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轮轨关系高铁的提速、磁悬浮高铁的研发仍有潜力。”谈及高铁的未来进展方向,卢春房提到,旅客自决策技术、一站式服务技术和各种交通方式一卡通技术、调度指挥自动化等问题未来都需要一一去解决。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们请卢春房院士签名。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 摄

强调报国情怀,勉励“年轻一代大有可为”

“我们国家的高铁线路上是怎么保证没有碎石等异物侵入的?”“高铁线路是怎么计划和选址的,会遇到哪些困难?”“高铁的无人驾驶是怎么实现的?”……讲座结束后,一众“高铁迷”们留下不肯走,每位同学都带着疑问等待和卢春房深入交流,并围着卢春房请求签名。

“同学们,通过几十年工作,我有一些体会。基础知识对于工作后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成效非常重要,比如,语文基础不好,则起草文件、写讲话稿、进行阶段总结等都会吃力,如果数学不好,则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或者不知如何计算,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失误和不好的印象。”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卢春房还跟同学们强调了基础知识、社会知识、培养高情商的重要性。

他最为强调的一点是报国情怀。卢春房指出,国家强盛才能有大家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有强烈的报国情怀必能奋发图强、勤劳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大家很关注,什么时候能把高铁修到台湾去?目前,已经有这个计划了。在座的同学们长大之后,可能有机会参与到京台铁路的建设当中。”

十一学校高一学生高广博禛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卢春房。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 摄

卢春房接过这份礼物,告诉同学们:“收到这份礼物非常荣幸,沿着前人开发的大道,你们会走得更快更稳。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年轻一代将大有可为!”

据悉,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行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

新京报记者 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