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岩院士带队,探访一块石头与一所学校的故事
10月30日—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段宝岩,党委副书记白旭东赴河北省阜平县调研。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与段宝岩、白旭东一行举行工作会谈,阜平县委书记王占祥,县政协主席刘俊亮,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季庆阳参加调研并座谈。
在工作会谈上,党晓龙对段宝岩、白旭东一行来保表示欢迎,并介绍保定发展态势和双方合作方向。他指出,保定坚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抢抓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规划机遇,以智能、绿色、健康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类学科实力国内领先,与保定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在革命战争年代,学校的前身晋察冀无线电专科学校等曾在革命老区阜平县坚持办学十余年,与保定结下深厚的历史渊源。
希望双方持续加强交流对接,聚焦信息智能产业,在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空天信息等领域深化合作,校地企携手打造重大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谋划高等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和创新保定建设。
段宝岩介绍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情况。他表示,保定市阜平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红色之根,为学校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在红色校史文化、科研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与保定深化校地、校企、校所合作,为保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探访张家村办学旧址
▲探访上店村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开学典礼旧址
▲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调研中,段宝岩、白旭东先后到阜平镇木匠口村张家庄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旧址、木匠口村上店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开学典礼举办地、城南庄镇花山村毛主席旧居、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实地调研,回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办学历程,切身感受西电红色基因。
在校地座谈会上,段宝岩对阜平人民长期支持和关心学校发展表示感谢,希望双方能够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进一步发挥校地合作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白旭东表示,西电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红色基因,阜平为学校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有着密不可分的红色纽带,未来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在红色校史文化、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阜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占祥指出,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创立于阜平,这是阜平人民的骄傲,阜平人民永远铭记这一历史。老区人民诚挚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到阜平寻根交流,开展实践研学和党性教育活动等,增进深厚情谊,谋求合作发展。
希望双方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加强沟通对接,深入开展红色校史挖掘保护合作,借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力优势、资源优势等,帮助阜平扩大“朋友圈”,在红色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与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交流,开展务实合作,助力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美丽阜平。
阜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涛,副县长穆子江,西电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党校、机电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一同参加调研并座谈。
据悉,2024年7月9日,河北省阜平县政协主席刘俊亮一行来校访问,向学校介绍了阜平现况及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学校旧址保存情况,邀请学校回访办学旧址,延续校地友谊。
1937年11月,为有效缓解报务员短缺的困局,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第一期、第三期、第五期、第六期培训班均在阜平举办,在满足了抗战需要的同时,也为后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7年3月,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扩编升格,成立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并在现今阜平镇木匠口村上店一个小河滩上,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开学典礼。
1948年,中央军委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中央军委作战部气象队及中央军委三局电训队合并成立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今天,在阜平的上店、下店、张家庄和松树湾四个村,仍然留有办学的历史记忆和部分遗存。
档案中的
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
01
1937年洛川会议以后,一一五师主力在聂荣臻同志率领下,到达晋察冀边区,迅速开辟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为了适应武装力量发展的需要,1937年11月,在河北省阜平县成立无线电训练班。负责人先为钟夫翔,以及后为教务主任的韩克树。1945年3月举办第6期时,我军第一次解放张家口,8月随军进入张市,并于同年11月,招收第七期学员。
1946年10月,国民党发动内战,进攻张家口,训练队随军撤至河北涞源县三甲村,第七期在此毕业。年底训练班迁至阜平县上店、下店、张家湾三个山村,在此基础上成立“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
在举办7期训练班的同时,还举办了5期高级训练班,轮训在职通信技术人员。
1941年晋察冀军区所办的无线电研究班,是解放区建立最早的无线电学科高等教育单位,它是学院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地区不少大学生,放弃优越的家庭及大城市生活条件,满腔热血,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同志的作用,决定在军区司令部三科设立无线电研究组。
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决策,是重视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有力措施。根据聂荣臻的这一指示,1940年底军区通知各分区抽调文化水平较高的同志到军区报到。不久集中11人,1941年3月成立无线电研究组,由张宾、林爽任正副组长。
研究组成员一边学习、装配新式收发报机,同时解决各电台提出的技术疑难问题,而且还在无线电训练班里兼任数学、物理、电工、无线电常识、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平津一带大批欧美侨民、英美官员离开中国回国。日本封锁了平汉等主要交通线,严格盘查,不少侨民只好取道解放区回国。
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班威廉(WILLIAM·BAND)夫妇、经济系讲师业余无线电专家林迈可(MICALL·LINDSAY)夫妇在燕大地下党员的掩护下,逃出北平到了解放区,准备转道回国。
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专门设置一个院落接待外籍侨民,配有专门西餐厨师及翻译。班威廉等经过四周行程到了阜平县的“战时之家”,侨民称之“国际和平饭店”。
每一批侨民来到,聂荣臻同志都设宴接待他们。当发现班、林的专长时,特意挽留他们,希望能在解放区帮助培训技术人才。他们欣然同意,于是安排他们到无线电研究组。他们到了研究组之后,研究组的任务有了改变,从研究改进部队的无线电装备的研究单位转为教育单位,研究组改为研究班,为此又从其他地区抽调26位同志前来学习。
研究班从1942年3月正式开课,因为学员虽然是大学生,但所学专业不同,因此分为甲乙班。甲班直接听班、林用英语教课。
王士光同志英语及理论水平较高,作为班、林的助手,把英文讲稿译成中文给乙班上课。经常参加甲班学习的有韩克树、林爽、金鑫、张中甫、张宾、刘坚、常家明、潘家晋、刘兆生、赵干青、吴立中。参加乙班学习的有韩黎、刘青、吴本毅、史铁夫、张芝荪等。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正式创建于1947年3月,当时的校名为“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建校日为3月6日。校址在河北省阜平县。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为了保持主动,我军主动放弃了一些大城市。内战开始,国民党军队喧嚣一时,实质上它已开始走向灭亡,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
1946年7月12日,党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命令,同时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方针(三)》中明确提到“军事学校应继续办理,着重技术人才的训练”。
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策,在那战火连天的年代,党中央已经预见到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必须准备人才。解放战争开始,机关大量精简,唯独技术性学校不但不减,反而要扩大加强。
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将军区的无线电训练大队扩建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
1946年10月11日我军主动撤出张家口。无线电训练大队随司令部撤往阜平,因大批人员无法同时行动,电训队第7期及全体干部教师首先撤至河北省涞源县三甲村。
7月训练队到冀中一带招收了150余名学员,因大队已撤出张家口,于是新学员到三甲村集中。12月全校迁至距阜平县20里的上店、下店、张家湾三个村庄。
1947年春天,华北大地炮火纷飞,就在这战事频繁的日子里,经过短期筹备,春节过后的3月,在一个冬季枯水的小河滩上,全校300余名师生,精神抖擞,整齐列队,由韩克树副校长宣布“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成立。
——摘自《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校史(1947-1987》
02
创建晋察冀根据地,我们充分借鉴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何建立根据地、巩固根据地、依靠根据地、扩大根据地的斗争经验。
对这些经验,我曾有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早在一九三一年,我在上海中央军委工作期间,军委就接到过毛泽东同志关于根据地建设问题的报告,当时中央军委还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后来,我从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对建立根据地的经验,体会就越来越深了。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在五台分兵时留下的部队不过三千人,其中主要是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几个连,还有一些干部。
但是,形势的发展对开展游击战争却十分有利。因为日军正集中力量长驱直进,后方相当空虚。我们就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大刀阔斧地发展,以便打开局面。我们虽然最初选中了五台山,但并不孤零零地只搞一个五台山。
仅仅局限于五台山,那就没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当时,我们的着眼点,还是晋察冀三省边界的广大地区。
由杨成武同志率领的独立团,在腰站战斗之后,于十月初夜袭涞源城,守城日军仓皇溃逃,涞源遂告光复。
随后,他们又成功地进行了冯家沟伏击战,以小的代价,换取了毙伤一百多名日军的胜利,并乘胜收复了广灵、灵丘、蔚县、阳原、浑源、易县等县城,开始向平西、平绥路和平汉路北段挺进,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打开了局面。不久,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下辖三个团,杨成武、邓华同志分任师长和师政治委员。
由赵尔陆等同志率领的工作团和少数部队,活跃在五台山以西地区,排除了溃败的国民党军散兵的骚扰,扫除了发动群众的障碍,使开辟地区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工作迅速展开,在晋察冀边区的西部奠定了基础。
由王平等同志率领的工作团和刘云彪同志率领的骑兵营,以阜平为中心,在附近各县广泛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成立了半政权性质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并着手建立农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发展起若干支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把抗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一步步落实到偏僻的山村,使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的腹地逐步稳定。
由周建屏和刘道生等同志率领的工作团和小部队活跃在正太路以北的山地。他们在当地党组织的支持下,在平山建立了以平山子弟为主的平山团,并在井陉、获鹿、正定、平定、盂县、寿阳等地农村,组织起若干支游击队,使晋察冀边区的南部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为了加强各地区的武装和便于指挥,八路军总部决定,立即建立隶属于军区的四个军分区。
成立军分区的命令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由我宣布的。
第一军分区由杨成武同志任司令员、邓华同志任政治委员。所辖区域为雁北、察南、平西、平汉路保定至北平段以西的冀西地区。
第二军分区由赵尔陆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所辖区域为晋东北和太原以北的晋北地区。
第三军分区由陈漫远同志任司令员、王平同志任政治委员。所辖区域为平汉路保定至新乐以西地区及部分路东地区。
第四军分区由周建屏同志任司令员、刘道生同志任政治委员。所辖区域为平汉路新乐至石家庄以西和正太路石家庄至寿阳以北地区。
各个军分区不仅有各自控制的区域,还有向纵深发展的活动范围,四周与敌接壤的广大地区,就是各自的游击区。这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初的规模。
——摘自《聂荣臻回忆录》
03
周石夫同志在回忆中说:“无线电技术人员的培训,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无线电训练队是1937年9月或10月间在河北阜平县城开办的。本期共有学员22一24名,主要来自北岳区,人民自卫军(吕正操部)也来了几个,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同年11月到的。
训练队队长是钟夫翔同志兼,当时钟夫翔同志是电台大队的副大队长兼北岳区电台中队长和军区八分队(电台番号)队长。指导员是梁达三同志(现不知去向),以后又换了一个姓赖的同志,还有一个忘记是谁了。
报务教员有解振兴(他是从阎锡山旧军队来的),钟夫翔同志有时也上课,电学教员是张锦文同志(已故),政治教员由梁达三兼任。学员有王道利、尚荣久、顾立达、徐海滨、商祯祥(已故)、韩克树(已故)、孙定邦等。当时因日寇分九路大扫荡,训练队于1938年3月迁移至五台县金刚库,不久就毕业了。
我因同年大约2月初就调到八分队工作,所以未毕业。以后我又调到三分区28分队和旷泉吉同志一起工作。第二期无线电训练队是1938年5、6月间在五台县金刚库举办的,韩克树任教务主任并兼教电学课,除张锦文到地方工作外,其他人员未变。
本期学员共约二三十人,其中有张俊生、闵长生、李砚田等,本期到年底毕业。第三期无线电训练队是在唐县姜家沟举办的。韩克树仍任教务主任,学员约100余人,常家明就是本期学员,时间是在1939年3月至同年8月。第四期、第五期的情况记不清了,就不谈了。
第六期无线电训练队是1944年10月左右在阜平双庙村举办的。这一期我是队长,指导员是楚明远,教务主任是林爽并兼教电学课,报务教员有邓宗福、电学教员张锦文(是从他家里请回来的),当时任三科教育股长的韩克树也住队上课。
六期训练队是分两个队进行的,一队是1944年10月间开始,于1945年在张家口毕业的。该队编有6个班,每班1213人,其中学员有陶章、石岚、杨彦、王锦书、贺景耀、裴宁、刘茂林、谷禹舜、田果、孟学化、王树明等。
二队是1945年3月开的课,同年11月底在张家口毕业。该队也是编6个班,每班约12人,其中学员有田杰、苏明、黎光、杨光远等。第七期以后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办的了,属解放战争时期了。”
——摘自《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通信教育史》
04
聂将军并不是外行的战略家。他曾在法国的施纳德·克鲁苏军火厂,雷诺马达厂,以及汤姆逊电器公司担任过工作。他曾在欧洲的劳工运动中活跃过,曾在比利时的劳动大学里念过书,并曾在莫斯科受过政治训练,后又在本国的多次内战中受过实际的战斗训练。
他的总部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七日开始设立于五台山,不久即转移到河北省的阜平县,该县是全省之中唯一的未曾被敌人占领的一个县。
以该地为中心,共产党工作人员出发到各地去促进抗日组织的形成,布置各乡村中地方自治机构的设立。大家一致拥护抗日,于是各区都成立了动员委员会。
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其生长之速,有如雨后春笋一般,可是它的根却是深入到地层中去的,因为这正是人民所殷切期望,很愿促其早日实现的一件事,是免为日寇所奴役的唯一办法。
抗日根据地的伟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知道它具有救世的本质,另一方面还得归功于聂将军及其干部的高明技巧。抗日根据地立即成为敌人施行诡计的重大阻碍物,可是敌人自己当时还莫名其妙。
在那一年的冬天,敌人以二万之众,分八路向这个根据地进攻,可是恶战的结果,八路均被击退。
——摘自《新西行漫记》
05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进入山西五台山地区,主力南下驰援娘子关后,副师长聂荣臻率第115师一部与第120师一部共约3000余人留下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1月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正式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司令部成立三科,科长刘彬,下设通信排、电话排:无线电中队,中队长钟夫翔,下编两个无线电分队,1分队长由钟夫翔兼;2分队长刘长生(后叛变)。
晋察冀军区在北岳地区成立第1、2、3、4四个军分区,分区设通信股和无线电分队,1—4分区股长分别为严殿华、周继光、杨利安、刘有恒;1—4分区无线电分队长分别为龚兴贵、刘孟成、肖荣昌、贺保里,旷泉吉从总部带1部电台到阜平河北省委驻地,后受派遣加强第3分区。
——摘自《中国红色通信史》(待出版)
06
1945年8月,抗战取得胜利。同年,张家口解放。次年,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八路军撤出张家口。张家口再次获得解放,是1948年10月。晋察冀军区的无线电训练大队随军区由阜平迁至当时的察哈尔省重镇张家口。
这时,我们无论从长期的办学经验,到技术业务骨干队伍以及师资力量等,都为以后创办较正规的通信学校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我军早期通信院校的雏形。
早在1947年10月10日,毛主席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由新华社播发,通过军委三局的通信电台和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全世界公布,第一次郑重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宣言》立即得到部队响应,并在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引起巨大轰动,标志人民解放事业转入全面发展阶段。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在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解放战争的熊熊烈火由解放区烧向了国民党统占区,敌人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消失了,被迫转入重点防御,龟缩在少数大城市中。
在华北地区,我军先后解放了清风店、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地,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边区在黄河以北连成一片。1947年11月,我军取得石家庄大捷,华北重镇石家庄获得解放。
华北电专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学校(简称晋察冀电专又称通校,下同)。1947年秋建校时地址设在石家庄城西获鹿县县郊农村(保定尚未解放)。建校之前我即在该校学习并参加教学工作,后留校担任学员第三大队大队长兼政委。
——摘自刘凯《我的回忆》
07
第3期训练班是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的瓦炸地开学的,学员主要是从抗大二分校选调来的,有90余人,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因为是在艰苦的抗战条件下办学,学校是无固定地址的,第3期训练班是在唐县军城的江家沟结业的。
此后,在河北省曲阳县举办了第4期,学员40余人;在河北省平山县石古洞举办了第5期,学员60余人;在河北省阜平县双庙举办了第6期,学员200余人;在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举办了第7期,学员100余人。
——摘自钟夫翔《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篇章
1942年到1944年春,我组跟随无线电大队部,前后驻过平山、阜平两县的5个村庄,各地都驻3个月以上。由南向北,山沟越钻越深,生活越来越苦,办法却越来越多。
1943年4月,经过两天行军,路过灵寿到达阜平中白义村,只能找到一处旧的牛圈当教室。这时我组改称(机务工程)高级班。这里土地脊薄,产粮少,正闹春荒。新生的杨柳树叶已被居民捋净吃完,在等新叶重生再捋吃一次。面对此情,机关全体同志一致同意更多节粮支援居民度荒,而我们自己也只有稀饭干菜糊口。
很快,夜盲症在多数人中出现。随着气候转暖,吃上了自种鲜菜,同时军区领导又决定适当提高了我班粮食标准(提为战士标准,因劳动背粮要求和战士同等),从此我班粮食基本够吃,再加上吃到绿菜,十分厌人的夜盲症便随之痊愈,就此渡过了一个难关。
1943年秋,敌军又开始扫荡。初期,我班随北方分局机关行动,经阜平到繁峙、五台山一带,和敌军转圈子。带队的姚依林秘书长给我们讲时事形势,还介绍了大王在天津租界办党的地下电台的故事,使我们深受感动。
——摘自刘兆生《晋察冀军区无线电研究组回忆片断》篇章
通信联络是战争中保障指挥的基本手段。聂荣臻同志深明此理,对通信工作尤其重视,在军区司令部进驻阜平城后,即指示各级通信部门,着手建立有线、无线、步、骑、简易等各种通信手段,用以保障作战指挥。然而在游击战争中,由于敌人的分割封锁,中央、总部、各根据地的战略通信,无线电通信始终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军区无线电通信负责人、司令部电台队长钟夫翔同志,坚决贯彻司令部关于延揽人才、扩充无线电通信的指示,除完成当前的通信工作任务外,及时考虑形势发展对无线电通信的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组织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网罗当时国民党撤走后留下的通信人才,为我所用;二是筹集器材,自力更生装配电台;三是开办训练班,培训无线电通信人员。
第1期报训班是在军区刚刚成立时,于1937年11月在阜平县城内开学的。当时根据地迅猛发展,部队不断扩大,必须要组建很多的电台。
教员只有两位专职的,一位是张锦文同志,原在保定电信局工作,抗战爆发后回到阜平城内家中,是一位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请出来教电学和英语。另一位是解振兴同志,原来是山西某县的电台技术人员,教报务课。钟夫翔同志也兼任课程,尤其在学习的后期,收报课要求教员发报速度快,当时只有他能达到要求。
紧张的学习中,同学们却生活得十分活跃和愉快。每天晚饭后,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在阜平城的篮球比赛中,这个报训班还小有名气,有时还组织晚会,演活报剧,进行宣传工作。
1938年,第2期的学员的学习环境比第1期艰苦。教室的桌凳是学员自己动手垒起来的;住在农村老百姓家里,晚间自习用的是植物油灯,光线比较暗。
第5期高训班是1943年春至1943年秋在阜平炭灰铺举办的,学员30多人。这两期的训练目的、内容和课程设置与第3期高训班基本相同,教员仍是研究组的同志。
1943年下半年,在度过了一段严重的困难之后,根据地又不断恢复、发展、壮大起来。形势的发展对我极其有利,大反攻即将到来。为准备反攻,军区加紧了各种军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于是,1944年底就在阜平双庙村,开始筹建无线电训练队第6期报训班。
1946年12月,训练队奉命由三甲村转移至阜平上、下店和张家湾。1947年初军区决定,将训练队扩编为晋察冀军区电信工程专科学校,校长由通信处处长钟夫翔同志兼任,韩克树任副校长。从此,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人员的培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自周石夫《桃李遍布晋察冀》篇章
08
晋察冀军区成立时有五部电台。平型关战役后,钟夫翔从三四三旅带电台(八分队)随聂荣臻同志工作;旷泉吉同志从总部带电台到驻阜平的河北省委,后随王平同志去第三军分区;刘孟成同志带电台随骑兵营活动;龚兴贵同志带电台随独立团(后为第一军分区)行动;贺华胜同志从一二〇师带电台随周建平、刘道生同志工作(第四军分区)。全部报务人员15人,机务员一人,这就是当时赖以起家的通信队伍。
在反“扫荡”中,一次我晋察冀党政军领导机关近一万人在阜平县以北,陷入两万多敌军的合击包围圈,形势十分危急。聂司令员镇定自若,运用无线电技术对敌进行电子战。派二科(侦察科)科长罗文坊带电台一部,离开机关拍发电报实行“佯动”。
一夜行军80里,到达阜平县以西的常家渠,但此处仍在敌军的大包围圈内,距敌远者不足10里,近者一山之隔,情况仍很严重。为不暴露目标,电台仍停止联络,部队一律不准引火烧饭,就地隐蔽。
1937年底到1938年初从整理利用这些线路入手,规划和建设从阜平到五台、曲阳、平山等方向的通信线路。聂司令员对这项建设非常重视,下令各军分区对通信器材要取之于敌,战斗中缴获的电话机和皮线可以留用。
——摘自钟夫翔 江之文《抗日烽火中晋察冀通信网的建立与发展》篇章
1940年冬,在抗日战争的激烈炮火声中,我毅然投笔从戎,冒着凛冽的寒风,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离开冀中地区,进入我八路军最高学府——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二分校学习。
抗大二分校的校址设在河北省西部山区的灵寿、阜平、平山县一带,校长孙毅,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当时因环境残酷,只能实行游击式教学。
——摘自张勇《冀中抗战的回忆》篇章
侦察连完成反“割青”战斗任务之后,返回司令部,接受护送彭寿生参谋长去晋察冀军区的任务。全连同志为执行远去太行区的这一光荣使命而欢欣鼓舞。8月初整装出发,离开冀东,横跨平津铁路,通过冀中平原,穿过平汉铁路,向阜平前进。
——摘自朱光《回忆常胜部队的战斗历程》篇章
情报台组成后,就从阜平县xx地出发。首先遇到的是一条已开始结冰的河,大家毫不犹豫地脱掉鞋袜,挽起裤脚,涉水过河。过去后脚已冻得麻木,穿鞋感觉不到脚在那里,领导很有经验,让大家马上跑步,直到恢复知觉。
1943年冬,反“扫荡”结束后,我从情报台再次调回A054工作,驻在阜平县某地,其间我们利用一切时间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当中。
直到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才从报纸上得知。那是日寇从我电台发出的电波侦察出我指挥机关的位置,导致边区党、政、军机关、学校8000余人,被日寇合围于阜平县以北狭窄的雷堡地区,处境十分险恶。
——摘自王守志《在抗日烽火中成长》篇章
09
第二天我很迟起床。迈可去聂荣臻将军处,直到中午才回来。他告诉我,聂将军希望他能留在边区工作一段时间,帮助他们重建电台,并训练一批电台工作人员。
“我同意留下来工作,这里很缺乏技术人员。当然,我们不论到重庆、印度或英国,都是为了抗战,我想在这里可以更好地为抗日战争出力。你看怎么样?”
他看我沉默不语,还以为我不同意呢。
“我同意留在这里。你能留下来帮助这里的人民抗日,我更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真的很高兴你能这样做。”
刚才我沉默,主要是想起了在燕京时,他曾对我讲过,只要英国和日本宣战,他就会去帮助中国游击队。
决定留下来后,我们的心情却轻松了。电台离这里2里路,迈可当天下午就去电台工作,以后工作一直很忙。我打算把我们的生活好好安排一下。
冀中地区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启程回晋察冀军区中心电台。日本人不久前曾进攻原来我们住过的地区。他们实行所谓的“蚕食”战略,不断地侵占根据地的边沿部分,已经把碉堡建到葛苏,就是我们以前常去买东西的集市。
所以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已迁到温塘,其他有关单位也跟着搬了过来。中心电台迁到一个叫中白岔的村子里,离温塘仅3里。我知道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住得太久,但我总指望有一天能回到吊儿村去,让我们的老房东看看我们的孩子。
迈可很快就去电台工作,多数的时间在电台操作室里指导大家装配器材,还抽出一部分时间为18个学生上无线电工程课。晚上事情不多就和我一起步行到温塘去洗温泉浴。我们已习惯于走路,不论路途远近,我们都走去。只有这段时间我可以单独和迈可在一起。
每天上午我去不远的一个小村,给电台工作人员教英语,一路上看到那些嫩草绿叶长得那么美丽,真觉得开心。这期间迈可发了次高烧,身上还出现一些水痘样小泡,医生看后,也无法确定是什么病,但需要隔离,十来天后,迈可才逐步好转。
迈可开始同司令部的人商量我们去延安的事情。他觉得目前电台已没有什么事,晋察冀电台中的所有零部件均已装配了,学员也已结业,根据电台工作人员的数学水平能接受无线电工程教育的人已不多了。
最后的一批学员有的已调往晋东南工作。迈可认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同英国和美国完全没有联系,这里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情报,外界一无所知。为了长期抗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亟须同盟国合作,以获得补充供应品,同时还可以向盟军提供日军在华北阵地的情报。
如盟军能向八路军提供大型迫击炮和炮弹,那就很易摧毁敌人的碉堡了。迈可认为在延安便于设法和外界的联系,也可以通过驻重庆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来进行。延安比较安定,设备也多些,迈可还可以帮助建立一个大型的电台。如果国民党封锁消息,就可以直接和驻守印度的英国当局联络。
晋察冀军区的领导同意迈可的意见,虽然他们很希望迈可留下,但认为迈可在延安能更好发挥作用。1月底,我们接到同意去延安的通知,日期尚未确定,但2月底前,要做好随时动身的准备。
——摘自《延安情》
10
当时是在冀中平原上招收的,敌人还统治着交通线,我们经过了几天几夜的行军,过了封锁线,往张家口走。可是这个时候张家口失守了,原本在张家口的训练队也就撤下来,一起到涞源县的三甲村会合。
不久之后,一起转移到了阜平县上下店村。因为形势的发展,那里也不能长期驻扎,所以学校频繁搬迁,那个时候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到了1947 年,电信训练队就扩编成了晋察冀军区电信工程学校。原本训练队的队长是周石夫同志,负责人是韩克树同志,扩编成了晋察冀军区电信工程专科学校以后,校长是曾涌泉同志,他是晋察冀军区的副参谋长,副校长是韩克树同志。因为山区比较狭窄,施展不开,所以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迁到了冀中安国庞各庄。
但是在平原没待多久,因为敌人的袭扰和轰炸,我们只能又搬回山区,到了曲阳北水峪村。后来中央从陕北转移到了平山县,我们也从曲阳又搬到了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获鹿县大李庄。
1948年5月份,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华北军区,华北军区又将学校扩建,成立了华北军区电信工程专科学校,简称华北电专。华北电专由几个部分组成,主要是晋察冀电专、晋冀鲁电专,还有中央军委三局通讯队的一部分留守人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训练队、晋冀鲁豫通讯处机务队和军委气象队。
这时候的华北电专是解放区里唯一一所培养中高级无线电人才的学校。我在一大队学机务。一大队有一个机务班,还有一个工程班,我在工程班学习。原本计划的学习时间是两年半,但是到1948年底的时候,平津即将解放,急需派人接收,所以我们就提前半年,于1948年底毕业了。
——摘自《谈往鉴今——西电往事访谈录》
办学旧址介绍
1
大石头主席台
地点: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镇上店村
2
学校办学旧址
地点: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镇下店村
3
教室、教师宿办室旧址
地点: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镇张家庄村
4
林迈可、班威廉旧居
地点:河北省保定市城南庄镇中白岔村
来源 / 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