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站建设需要攻克哪些难题?

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彭扬)月球,作为地球的近邻,承载着人类无尽的探索梦想。随着中国航天技术不断突破,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实现载人登月后,如何保障航天员和科研人员在月球上的生存、生活及健康,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近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科技会客厅》邀请航天文昌科普基地负责人姚振强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姚振强介绍,我国在2021年提出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该项目由中国主导,并邀请全世界共同参与、推进和开发。科研站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2035年将建成一个以月球南极为核心的基本型科研站,进行基础试验和工作;到2045年,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进行综合性试验,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技术、物资和智力储备。

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与空间站建设类似,需要解决物资补给、生活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月球环境更为恶劣,强辐射、真空和极端温差等挑战使得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更为复杂。因此,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月球科研站,是实现月球长期驻留的关键。

在姚振强看来,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月球环境的恶劣条件、如何到达月球以及如何返回地球等。航天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系统协同推进,包括发射场系统、地月指挥所、航天员训练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科研人员正不断努力。“例如,通过研究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已成功制造出月球砖,可用于月球建筑,满足生存需求。同时,月壤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提炼水资源的方法,为解决月球上的氧气、水以及太空种植等问题提供了可能。”姚振强举例称。

那么,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对未来航天探索有哪些重大意义?姚振强说,月球是人类最先到达的星球,也是宇宙探索的起点。未来的探火、深空探测或行星探测等任务,都需要依赖月球科研站进行长时间的科研、工作和生活。

据了解,目前关于载人登月的相关工作正在海南文昌逐步推进。届时,将使用两枚长征十号的火箭发射飞船和着陆器到环月轨道进行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转移到着陆器上,再着陆到月球表面。与嫦娥六号机器采样返回不同,载人登月实现后,航天员可以在月表进行人工采样,并通过着陆器上升到环月轨道,再进入载人飞船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