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App整合背后有哪些难题?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编者的话:近日,“买5台家电后,我被迫下了4个手机应用(App)”在网络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智能家居家电品牌之间存在生态封闭、拒绝互联的“隔阂”,使得用户手机上的App越来越多,生活更“智慧”了,实际操作角度却没能更便利。智能家电手机App互不兼容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家电App整合背后有哪些难题?该如何解决?
家电App越来越多?
新婚不久的刘欣为自己新买的房子添置了全屋智能家居产品,开始享受科技带来全新生活体验的她,最近却陷入了另一个烦恼。因为个人喜好,她购买的智能家电品牌繁多,由此而下载的智控App多达15个,已经霸占了手机的一个整屏。这导致她虽然能够实现“坐在沙发上指挥全屋的家电”,却不得不频繁在各种App中来回切换。
例如,她想打开电视机,就要先思考一下自己购买的电视机是哪个品牌,然后再去手机上打开对应的App;如果想打开空调,则需要重复上面的过程。“更为复杂的是,App上参数众多、设置复杂,每操作一次都要花费不少脑力。”她告诉记者,有时打开手机后,她脑中一片空白,得思考一会儿,才能确定应点哪个App,以及接下来该如何设置。
刘欣的遭遇并不是个例。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普及,家电、家居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在智能化操控的行业趋势下,不少家电产品都可以通过App实现远程控制,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然而,每一个家电品牌都在积极打造一个封闭的“生态圈”——这意味着如果购买多个品牌智能家电,需要下载不同App,相关操作也愈发复杂。
《环球时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下主流的智能家电App总和已近百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智能家居App的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已达2.97亿。这意味着接近3亿用户每天都要在手机上的各种App间不停切换。
事实上,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早已是“老大难”问题,并导致了智能家居生态环境的复杂化与碎片化。智帆海岸机构首席顾问、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pp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复杂,这对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苦恼。他说:“消费者随便一装就是十几个App,即使手机内存再大,也会导致运行变慢。”梁振鹏告诉记者,因为产品线不同,生态链系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品牌,也会面向消费者推出多个App,而这更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数量繁多、各自为政的智能家居家电App为什么不能走向统一?曾任职国内某龙头家电企业并负责智能家居业务的王运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背后不是技术上的问题,纯粹是商业问题,而商业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
王运涛表示,各厂家热衷于推出自己品牌的App最根本的用意就是增加用户粘性。他说:“用户买了空调,下载了厂家的App。对于厂家而言,这个App的平台上除了空调外,还集合了洗衣机、热水器等各种家居家电产品,旨在培养用户的使用惯性,希望他能在后续选择中进一步购买该企业的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等一系列产品,并提升复购率。从这个角度上来看,App其实就是一个锁定用户、圈地市场、锁定厂家利益的私有领域。试想,谁会把这个领域拱手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积累用户数据也是智能家电厂商希望借助App来实现的目标之一。美国科技生活类媒体“Lifehacker”网站称,制造商热衷于智能家电,重要驱动力之一是收集用户数据,并将其应用于进一步研发或出售给第三方。王运涛说,通过App厂家还可以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场景和使用频次等,这些一手数据意味着对消费心理和市场趋势的掌握。“Lifehacker”网站还认为,家电产品是耐用消耗品,但通过对一些“智能化功能”的升级控制,可以让产品“加速”过时,家电生产商也可借此提升复购率。
“缺乏真正融合的动力”
知名研究公司Astute Analytica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信任、认知和享受是影响用户是否愿意使用智能家电的关键。其中,“设置的复杂性可能是一个障碍”,但对于用户而言,更好操作的界面和更集成的辅助系统有助于克服这一挑战。如亚马逊Alexa和谷歌助手等工具,现已安装在全球超过1亿家庭中,简化了智能技术的使用。美媒还认为,AI与智能家电的整合将成为另一个行业关键驱动因素。到2024年底,全球约25%的智能家居设备商将配备某种形式的AI应用。
中国智能家电操作系统的“大一统”何时能实现?梁振鹏说,在整个产业链中,头部企业都希望建立统一应用平台,整合家庭智能终端。如小米米家、华为鸿蒙智联等,其目标都是建立统一标准,实现统一平台。硬件厂商只要支持这个标准就都能接入,统一用一个App控制,同时也可以通过路由器连入互联网进行远程控制。
王运涛认为,想做“大一统”的智能家居家电平台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头部家电厂商,一类是具备互联网企业背景的“大厂”。“目前来看,一些能够横跨互联网和硬件产品的企业发展势头比较迅猛,但传统的家电企业也不甘落后,正在寻求与致力于搭建平台的互联网大厂合作,如美的与华为鸿蒙就已经展开合作。”王运涛告诉记者。
然而,在家电市场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下,整合并不容易。王运涛认为,各个主体最难达成一致的难题是涉及平台用户数据的归属权。各个制造厂商一方面在谋求联合,将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在发力打造“以我为主”的平台,并不断扩张。在这其中,矛盾与困境可想而知。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各个平台都实现了技术的开放和对接。但问题是一个市场的竞争者为什么要加入竞争对手的平台呢?在封闭的商业利益面前,用户群体也趋向于被隔离,缺乏真正融合的动力。”王运涛称。
共同打通“堵点”
Astute Analytica在报告中认为,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偏好变化这两大因素将推动市场对智能家电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32年,全球智能家电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01.2亿美元,实现年复合增长率11.63%。具体到品类,预计到2024年末,全球智能冰箱销量将达1000万台,智能洗衣机销量达800万台。
市场调研公司艾瑞咨询在2023年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AIoH)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称,在经历了单品智能、互联互通的阶段后,当前的“智能家居3.0阶段”已基本实现设备间的联通与场景自动化,未来的演进方向将聚焦于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智能家电的平台融合正在从政策层面不断扫清障碍,朝着“大一统”的方向迈进。2023年7月,工信部出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出,实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发展行动,强化标准引领和平台建设,促进家用电器、家具、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等行业融合发展。
今年7月1日,工信部批准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正式实施,这一行业标准将指导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软件的开发。国内智能家居全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中国信通院、华为、小米、OPPO、vivo、阿里、海尔、美的、TCL、京东、百度等多家企业参与了标准的制定。
对此王运涛认为,从长远看,智能家居家电平台终将走向统一。政策发力以外,还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各头部企业应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从全局出发谋划平台统一的路径。
梁振鹏认为,对于家电产业而言,涉及消费者人身安全与健康,或者能耗要求的,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会制定行业强制标准。但智能家居平台更多是市场范畴的事情,工信部发布的并非强制性行业标准,没有对参与市场的玩家进行强制性约束,“考虑到智能家居平台更多是市场范畴的事情,主管部门更多还是希望交给市场来平衡。”
梁振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行业协会正在推动平台的统一与融合,使用户在操作层面实现跨平台、跨品牌的互联互通。但能否获得厂家的认同与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互不兼容的现状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方便,也带来较大的产业浪费。”他建议称,当下阶段的各家企业不要再热衷于向消费者推出更多的App,而是可以将智能家居家电终端的网络功能都集中在微信小程序上,化繁为简,以避免出现一堆App抢占手机资源的情况,同时也可提升使用体验,方便用户的日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