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知否》原著才懂,海氏能在盛家立起来,底气可不止十里红妆
文|月半悦读
电视剧《知否》跟原著相比,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几个精彩角色的戏份被严重弱化了。
这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盛家嫡长媳海氏。
书原著里,这个强大无比的女人,刚嫁入盛家不久就迅速站稳了脚跟,不仅摆平了难缠的婆婆,还不费吹灰之力就降住了任性的小姑。
就连盛家之前因林噙霜一个宠妾而乱了的规矩,也被海氏给整肃一新,使得家风重新井然,盛家才开始有了些兴旺的兆头。
原先,我一直认为,海氏在婆家无往而不利的底气,应当来自娘家给她陪嫁的那十里红妆。
可仔细又读了一遍原著才发现,海氏能在盛家立起来,丰厚的嫁妆固然必不可少,而手段和情商也是缺一不可!
01、出嫁女的底气。
海氏,江宁海家家主的嫡次女。
海家虽然世代书香,可最令时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却不是当过两代帝师的海老太爷,也不是层出不穷的进士举人,而是不许纳妾的家规。
当然,人家既然给子孙们定了这么个规矩,挑儿媳妇的标准相应也就高了很多,细节把控得简直比圣上点状元还仔细。
所以说,那些能被海家看上眼的婚嫁对象,不仅要人品、才貌、家世俱全,还非得是嫡出不可。
而盛家当时的家世,属实还比较单薄,盛紘想为长柏聘海家女为妇,难免就显得有些高攀了。
好在,海家大女儿出嫁后,因不许婆婆给自己丈夫纳妾,而落了个善妒名声,一时间也造成海家女清贵却难嫁的尴尬局面。
再加上,盛老太太有給盛紘上王家攀亲成功的先例,对这种事儿处理起来也算驾轻就熟,就直接让长柏去海家接受了丈母娘的检阅。
都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海家太太也不例外。
长柏气质磊落身姿挺拔,本就属于丈母娘梦中情婿那一型,海夫人一见他那通身的气度,心里估计就先同意了一半。
这样一来,长柏刚被选为庶吉士,并留馆授了编修,又定下了海家这门好亲事,可谓是双喜临门了。
而海氏还没进门,嫁妆就先流水价地被抬进了盛府,还跟盛老太太这个侯府嫡女的嫁妆一样,是一整套从头到脚极其严整规制的嫁妆。
要知道,对于那些钟鸣鼎食的的考究家族来说,从受重视的嫡女出嫁时的嫁妆上,最能看出一个家族的底蕴。
她们的嫁妆,可能从牙牙学语始,便由长辈一件件攒起来了,远非那些新贵暴发户用银子充数的嫁妆可比:
可以说,古代女子若是嫁妆丰厚,哪怕所嫁非人,只凭嫁妆里的银钱衣裳,也够自己和子女们一辈子的吃喝嚼用,最后说不定还能再来个风光大葬。
正因为这样,嫁妆才会成为她们在婆家扬眉吐气的底气,让她们即便不用仰仗夫家,也可挺直了腰杆过活。
而明兰看过海氏的“十里红妆”,目瞪口呆之余,也忍不住调侃道:“都说海家是清流,嗯,如此看来,清流的清和清贫的清不是同一个字呀。”
而也正是有这么一大笔嫁妆傍身,海氏接过管家大权之后,从没在银钱上动过什么歪心思。
她即便是奉承节俭持家之道,也不曾短过庶弟、庶妹,以及姨娘、下人们的月例和吃用,反而还让长栋母子俩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这样和气大方的嫡长媳,可不就换来盛府上下的交口夸赞了吗?
02、摆平婆婆。
海氏的另一个发光点,就是孝顺守礼。
王氏因为海家门第太高,生怕儿子娶了个活菩萨进门,会让她这个当婆婆的压制不住,还没见面就已对海氏各种不满意。
于是乎,她看海氏的目光,就带了一层名叫挑剔的滤镜,不是觉得她长相配不上自家儿子的品貌,就是想“不动声色”地给她个下马威。
可那么重要的场合,盛家满屋子浑身都长满了心眼子的人精俱在,又怎么可能任她自作聪明地“横冲直撞”?
没看到,盛紘只一个眼光,就让她的作死计划胎死腹中。
再加上,海氏长得虽不十分美艳漂亮,可终归是幼承闺训,举止端庄大方,胜在“腹有诗书气自华”。
再说了,各花入各眼,长柏对这个气度高华的媳妇显然是无比满意的,行动间对她也颇有维护。
其实,女人但凡有丈夫撑腰,在婆家的日子,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婚后,海氏经由长柏进行战略指导后,半个月都没用,就轻松过了婆婆那关,让王氏再也对她端不起婆婆架子。
那几天,海氏可谓是把晨昏定省做到了极致。
她从早上一睁眼,就赶去王氏身边伺候,无论王氏是要洗手净脸,还是吃饭喝茶,她都恭恭敬敬亲自服侍。
只见她包揽了贴身丫鬟的活计,为王氏端盆绞帕、布菜倒茶,却丝毫没有劳苦疲累之意,仿佛伺候王氏是件多么愉快开心的事儿。
而王氏本就存心想摆摆婆婆架子,就算没事也要找茬说她两句,可海氏非但没有半句抱怨,反而还诚心诚意、一脸感激地谢过王氏指点。
而一向鲁直莽撞的王氏,还没能心安理得地消受几天被儿媳妇伺候的福气,就知道这个媳妇的厉害之处了。
先是丈夫盛紘忍不住酸言酸语,后是府里上了年纪的妈妈婆子的暗讥,风言风语听多了,王氏再理直气壮,也难免有点心虚了。
要知道,王氏云英未嫁时,在叔婶和爹娘身边不曾受过严厉约束,待她嫁进盛家之后,盛老太太也没怎么对她摆过婆婆架子。
从来没被人立规矩刁难过,王氏便这么“横冲直撞”地活到现在,如今有海氏这个活生生的对照典范在身边,可不就衬得她一无是处?
婆婆给儿子立规矩,明明是婆婆享福的事儿,王氏却被伺候得浑身难受。
终于,大年三十那晚全家齐聚时,唯有海氏车轱辘般忙碌着,老太太看不过去,别有深意地刺了王氏一句,“你比我有福气,是个有儿媳妇命的。”
自此,王氏才不再要海氏随身服侍了。
本来,无论王氏暗示还是明示,海氏都“抵死”不从,直言这样不合规矩,她不敢不孝,只憋得王氏几乎吐血。
直到王氏发了狠,执意不许海氏老陪着她,海氏这才分出一半孝顺力度放到老太太那边,总算是让王氏松了口气。
事后,面对明兰假装不懂事地试探,海氏也毫不掩饰地坦言,说是长柏教她这样做的:“他说呀,累不了半个月,我就能过关了。”
不得不说,知母莫若儿,王氏最大的克星就是这个“像爹”的儿子!
03、不得罪小姑。
新妇进门,除了婆媳关系,最难处的就要数姑嫂关系了。
更何况,盛家还不止如兰一个嫡亲的小姑,还有墨兰、明兰两个庶出的小姑,以及长枫、长栋两个庶出小叔。
真碰上那等想要踩高捧低来讨好婆婆的长嫂,明兰、墨兰、长枫还没什么,香姨娘和小长栋母子俩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好在,海氏虽然自小饱读诗书,却没有半点墨兰那种假清高和文人酸气,长嫂当得也是和气又大方,待小叔子、小姑子都随和豁达,明理友爱。
明兰倒也罢了,虽然在老太太身边长大,可性子温顺可爱,又不爱搬弄是非,海氏跟她相处起来,倒比如兰这个嫡亲小姑还要和睦。
而如兰也曾学过她娘,没事就想摆摆小姑架子,奈何脑子不够用,三两下就被人家给哄回来了,反倒是被海氏当枪使了几次。
两个兰出嫁时,哪怕王氏打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九九,不让海氏破费,海氏还是从嫁妆里挑了好些贵重精致的首饰摆件给两人添妆。
至于墨兰,倒是想过找海氏麻烦,可真当她不自量力地对人家挑刺时,却寻头寻脑硬是找不出人家一丁点不对。
毕竟,海氏要是真想发招,林姨娘那种段数颇高的绿茶都不是对手,墨兰那点刚上道的小心思,就更不够看了。
然而,待嫁小姑本就是家里的娇客,再怎样不好都要忍让一二,而墨兰各种不安分的闹腾,终归还是给海氏添了不少麻烦。
不说别的,就墨兰在禁足期间跑出去私会外男这一条,就把管事的海氏搞得心力交瘁,为此挨了不少责骂。
其实,海氏也不是没办法整治墨兰一个小小的庶妹,只是高堂上公婆俱在,她实在没必要出面得罪人罢了。
所以说,她只用严加看管,但凡墨兰仗着婚事要作妖闹事,她就借力打力让盛紘和王氏出面摆平。
盛紘早被林氏母女俩寒了心,无论墨兰如何惺惺作态地忏悔,他也不会再当真,反而会训她几句“德行品性”的严厉话。
而王氏因为墨兰的事儿波及到了如兰的婚事,更是恨极了这对儿母女。
再加上,她的行事风格向来泼辣跋扈,怎会忌惮一个小庶女的撒泼,墨兰要是敢跟她闹,她就敢卖光她身边的丫鬟,甚至搅黄这门婚事。
而海氏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能一点不用自己出手,就让墨兰明白了其中的厉害,乖乖待在她的小院待嫁。
至于长枫这种有望成器,却又跟嫡母有过节的庶弟,海氏也丝毫不放在心上,更谈不上费心打压了。
没看到,就连因长枫中举而烦恼不已的王氏,也被她用强大的数据三言两语就给说服(绕晕)了:
所以说,有海氏的眼界和见识相对照,王氏简直就是孤陋寡闻,才会杞人忧天得地患得患失!
04、会做人。
书中的恶婆婆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给儿子房里塞人。
王氏当然也没能免俗,至于她的出发点,可不是什么为盛家开枝散叶,而是单纯眼酸海氏日子过得太滋润,想给她填填堵。
很多时候,王氏这种更年期女人的所作所为,确实没半点道理可循。
只因为,王氏之前情非得已,才免了海氏的晨昏定省的服侍,可等她逢年过节想享享儿媳妇的福了,却都被海适时地害喜孕吐给躲过去了。
这样一来,她心里就留了一根刺。
而且,先是林姨娘败走麦城被送去了庄子上,再是女儿们都相继出嫁了,而海氏也驾轻就熟地接过了管家大权,王氏顿时就无所事事了。
等王氏好不容易真闲了下来,才发现日子空虚寂寞极了。
可老太太那边她不敢惹,就只能把心思放在海氏身上了,理由也是现成的:你不是动不动就害喜吗?那我体谅你有了身孕,给儿子塞个通房总成了吧?
其实,王氏这种想法,就是妥妥一副撕伞者心理。
她自己曾身陷妻妾斗争的滚滚硝烟,就见不得儿媳妇独善其身,这一当了婆婆,就恨不得海氏把她吃过的苦统统尝一遍。
结果,根本不用海氏露面表态,盛紘和长柏父子俩就为她消弥了祸端。
这边,长柏刚说爹爹挣钱养家更辛苦,您有好的先紧着爹爹吧,那边,盛紘就立刻表示他对书房伺候的两个丫头很有好感。
结果就是,王氏这个始作俑者气了个半死不说,还没能拿捏住海氏,反而自作自受让盛紘平白多了两个通房。
可王氏多了几条皱纹也没长记性,竟然想给羊毫抬姨娘来打压海氏,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直接又被长柏给顶了回来。
就算这样,海氏听到消息后,还是心情抑郁而导致怀相不好,请医问药地折腾了好几天,连全哥儿都被盛紘做主送去了信得过的老太太那里教养。
几次三番下来,王氏向海氏寻衅不成,却差点把自己气出个好歹,同时也让盛紘更加不待见她。
要知道, 盛紘对能为长柏的仕途提供助力的海家非常看重,连带着对海氏这个大儿媳妇也很看重,哪能允许王氏干那种自掘坟墓的蠢事。
毕竟,长柏羽翼已成,就算盛紘会因此多出几个庶子庶女,也根本影响不到他的地位。
再说了,除了海氏丰厚的陪嫁,王氏那不薄的嫁妆底子将来也全归长柏所有,他本就不用非要靠那口分家饭过活。
而且,海氏既要管家又面临生产,还要抚养全哥儿,根本没精力顾得过来,若是一味要强不知放手,先拖累的就是她自己的身子。
所以说,她先是卸了管家的差事,让王氏有事可做才不会没事找事地乱生事,接着又把儿子送去了老太太那里,才不用担心王氏把孩子带歪。
其实,她顺水推舟把全哥儿交给老太太,既让老人家晚年不至于空虚寂寞,也能因此结好明兰这个侯爷夫人,何乐而不为?
可叹王氏,吃了个暗亏而不自知,最后还得承海氏的情。
尤其是,她最后因对老太太下毒,而被长柏罚去宥阳老家,众叛亲离之际,唯独感慨海氏这个儿媳好,对她又孝顺又体贴。
只能说,做人做到海氏这地步,无疑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