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智慧:药物和杀虫剂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一次与害虫、细菌对抗的战争。位于瑞士巴塞尔的汽巴—嘉基公司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制新的杀虫剂,发明了强效杀虫剂滴滴涕,并在1940年正式推出该产品。德国人在其中承担了一小部分工作,主要研发工作由英国人和美国人负责。1943年6月,他们在突尼斯进行滴滴涕的实地试验,当年冬天,他们还同时用除虫菊为那不勒斯的居民驱除虱子,防止斑疹伤寒流行起来。通过使用齐克隆B烟熏衣物和建筑物的老方法,欧洲大陆的虱子传播得到了控制。齐克隆B是德意志帝国驱除虱子的主要杀虫剂,它还在虱病和斑疹伤寒盛行的集中营被广泛使用。由于曾作为种族灭绝的毒剂,齐克隆B臭名昭著,但是在杀害的人类数量上来说,它并不及其他德国集中营使用的一氧化碳毒气那么多。
滴滴涕在北非和意大利也被用于消除蚊子;1944年,在美军登陆太平洋岛屿之前,他们大规模空投滴滴涕。为了防止虱子蔓延,英国士兵穿着浸润了滴滴涕的作战服登陆法国北部。滴滴涕的药效非常惊人——它比其他任何杀虫药都更强效。英国人也发明了六六六杀虫剂(gammexane),并在战后投入使用,其杀虫效果同样非常显著。滴滴涕的作用远不只是杀灭害虫。被广泛用于防范虱子和蚊子的除虫菊原本可以自东向西供应给同盟国,但随后这条供应链被切断,他们不得不在非洲种植除虫菊。20世纪30年代德国在法本公司的杀虫剂研发项目成功研制了有机磷酸酯,后来被制成用于人体的神经性毒剂并大量生产,如塔崩、沙林、梭曼。英国在战中也对有机磷酸酯神经性毒剂进行了试验。直到战后,有机磷酸酯才被用于杀灭害虫。
20世纪30年代末,法本公司发明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新药,这是第一种磺胺类抗菌药,推动体内杀菌技术取得革命性飞跃。由法国和英国公司研发的具有广泛抗菌性的药物在战争期间得到了大量生产,直到青霉素出现之后,它们在很多用药上都被取而代之。青霉素在二战末期得到应用,它的出现取代了早期磺胺类药物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特效药。具体而言,青霉素的提纯在1940年被提上议程,到1944年可正式投入用药,这极大地改善了细菌感染病的治疗效果。临床试验证明,法本公司生产的疟涤平和阿的平不仅是一种治疗药物(由于同盟国奎宁短缺),还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志愿者身上试验后证实为一种新型而有效的预防药物。英国研发的新抗疟药——白乐君和氯喹都未能在战争期间投入使用,其药物有效性在美国得到验证。
(本文节选自《牛津二战史》)
《牛津二战史》
[英]理查德·奥弗里编
ISBN:978-7-5166-3669-6
新华出版社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