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作为一个学者为何那么喜欢打嘴炮

姑且认为张维为是一个学者,毕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如果在国内搞个全民打分的学者排行榜,张教授一定位列前五。

这是一定的。

因为我不止一次,在一些从没上过大学的人口中听说,你看,那个复旦的张维为教授说出了跟我一样的观点。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复旦的悲哀。

因为没上过大学的人,跟上过大学还当了教授的人,竟然得到相似的结论。

10月底的北京香山论坛的高端论坛环节,张维为教授面对央视主持人鲁健,抛出“美国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超过中国对美国的依赖,他早已作出判断,美国在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中必然失败,而且会输得很惨”的结论。

我们姑且认为,这是张教授的假设,并且也姑且认为这是张教授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

但是,从一个学术研究的角度,请问张教授,你认为美国会输的很惨的依据是什么?

就说产业界,目前来看,我们也只是听说美国卡了华为的脖子,却从未听说过华为卡了美国的脖子。

就连华为的任正非先生也承认,华为把美国当老师,华为花了很多钱请美国的公司当老师。

任正非都这样坦白说了,为什么张维为教授依然判断,美国必输无疑呢。

张维为教授,您的数据,推导以及论证的过程能否提供一下?

假如这些都没有,而只是喊口号式的觉得,美国必输无疑,那么这种判断其实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为不能够对中国当下的发展提供任何启示。

美国既然必然会输,那么直接躺平即可。

躺赢多爽,何乐而不为呢?没有任何困难,没有任何问题。

而这实在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学术立场。

张维为教授近些年提出了很多类似的,看似鼓舞人心,但是缺乏数据,缺乏推导,缺乏论证的学术语言。

比如“我们中国的贫困户有地有房,吃饭有三菜一汤,遥遥领先全世界”。

这样的话,如果从占豪、卢克文的口中说出来那就算了,但是竟然从一位复旦的学者口中讲出,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希望超越美国,这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但是必须步步为营,要靠在各个领域的技术进步,要靠人才的累积,要靠管理模式和奖励办法的革新,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优势。

另外,需要记住的是,当我们以为我们自己的技术和产业在进步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其实美国的学者和产业界的人也没闲着,他们也在进步。

强调这点,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而是,我们必须要做到清醒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唯有如此,才有机会真正地强大起来。

美国作为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其实它也有从后发国家,逐渐进入主流国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服从一些客观的规律,不能只是打嘴炮,如果打嘴炮就能够让国家强大起来,那么还要这么多人负重前行干什么?

身为一个学者,如果不昧着良心,而应该防微杜渐地给国家和社会说一些“难听”的话,发现一些可以改善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前行的预警功能。

如果只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地打嘴炮,请问,还要你这学者有什么用?既然没上过大学的人都能得到跟大教授一样的结论,还要你大教授何用?

作为一个学者,先不论你的境界和情怀如何,起码应该有基本的学术范式,没有推导的过程得出的学术结论,不符合学术程序,而剥离了这种程序,就不能称之为学术。

与张维为教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