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雍创造秘密故事 捕捉真实瞬间
张雍关于中东难民抢进欧洲的《月球背面的逃难场景》,目睹逃难场景的内在感慨,对他而言也像是某种秘密的疗程。(张雍提供)
旅欧18年,获国内外摄影奖无数的张雍,大学时「摄影实务」得到的评论却是「为什么不是用光面相纸?」、「为什么失焦?」而「报导摄影」一门课,更是只拿了34分。对于这段「黑历史」,张雍却说:「当时的老师更像是算命师!完全说中了我这18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用雾面艺术相纸,不在乎是否失焦而更在乎镜头捕捉的瞬间情感是否真实深刻,俨然成为张雍18年来摄影艺术的风格。回看自己远赴欧洲以来的纪实摄影之路,张雍表示初到捷克时像是排毒般,把台湾所学遗忘,「这有点像是硬碟重整,以自由、诚恳为指标的方式来谈」他回忆在布拉格电影学院开学的第一天,来自各国的同学便把自己正拍摄的故事都放在桌上,「人如其志,我不认识这个人,但透过翻阅作品,就看到了对方的故事。」
一直认为自己是收集故事的人,张雍视摄影为创造出秘密故事的媒介,唯有把自己真诚地靠近、再靠近,走进现场,走近故事的主角,才能取得在那一瞬间这世上仅存于自己和对方的秘密故事。而作为拿着相机的人,张雍认为走近故事的唯一方式,便是真实。「每张照片、每个人,都是纪实,我从不安排任何一个对像,也从不安排自己,记录原本的样子,是我迄今把持的底限。」
这些年回台以工作坊形式分享纪实摄影的经验,张雍表示自己走进现场18年,像是打开不同的门,「像是透过摄影去认识人,去打招呼」他有感于当台湾人一直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却很少谈摄影者如何和人接触,他分享:「这很像是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发传单的工作,不断被拒绝」但摄影者仍保持单纯、新鲜的视角。
曾深入欧洲的部落、难民营、精神病院,张雍认为「不同种族、不同环境的人,要拍出不一样的地方很容易,但其实我真正看到的是相同之处。看到这个人,就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身份。」张雍强调作为摄影者贴近故事的对象,也强调故事就是生活,摄影从不曾与生活分开。
「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是很漂亮的建筑,但对我来说最好的一块风景,是1楼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的水煎包摊!人来人往都是动人的故事」旅欧18年,摄影创作18年,对张雍来说,最好的旅程和故事,便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