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畅谈台积电创办历程 揭当年已无路可走

张忠谋相隔26年后将自传下册完成付梓。(天下文化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时隔26年,张忠谋今年于天下文化终于推出自传下册,在自传中谈及台积电创办历程,且在《远见杂志》12月号的专访中,不仅透露写自传的过程中常掉泪,也透露曾经历5年3次辞职,自喻为「过河卒子」的惆怅,他表示当年「我三次辞职,已经无路可走,只剩下台积电这条路」。

张忠谋在专访中谈及在1983到1988年,历经德仪、通用器材与工研院的三次辞职,仍可感受其惆怅,他总结工研院院长任内感想:「我没有错,我只是输了而已!」这与他担任工研院院长3年期间的三大改革有关,其中只有创办台积电一项算是成功,其他两项失败收场,还被贴上「欠缺人和」的标签。

张忠谋说,当年自辞去工研院长一离时才57岁,正值盛年,距离他设定的、至少做到 65岁退休,还远远太早,于是他全力投入台积电的筹办。尽管张忠谋已在自序中表明「此书是我的自传,不是台积电历史」,然而,读者仍想透过张忠谋自传中的「第一视角」,重回台积电、乃至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历史现场。

张忠谋在自传中铺垫一幕幕人生往事,台湾科技政策掌舵者与半导体开路先锋,例如李国鼎、孙运璇、方贤齐、潘文渊、胡定华、史钦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张忠谋笔下依序出场,带读者回到「护国神山」的造山运动起点。其中不少轶事揭密,包括1976 年对他具有职涯上「分水岭」的意义,也是他与台湾关系的真正开始。

张忠谋提到两次「与命运的约会」,第一次是到位于德州的半导体大厂「德仪」任职,第二次是到台湾,「原本我以为约会的地点是工研院,没想到在台积电。」访谈中,他表示若那个时候是德仪 CEO,一定会在台积电募资时就投资,取替飞利浦成为台积大股东。如此一来,或许台积电就成为「德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