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搜寻信标机、着陆反推发动机……这些“神器”护航天员回家
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9时1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以下简称“八院”)获悉,八院804所研制的着陆搜寻信标机、806所研制的着陆反推发动机和811所研制的神舟十六号电源分系统等产品,以优异的技术性能为飞船安全返回保驾护航。
飞船返回舱“开伞”。本文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着陆现场
定位发送+电话接通
着陆搜寻信标机隶属于载人航天返回舱搜救示位系统,是飞船与地面之间的通信设备之一。它像一枚“信号弹”,主要用于返回舱出黑障区后的搜寻和通讯。
飞船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在这几分钟时间里,返回舱舱体以超过7千米/秒的速度与大气层摩擦、燃烧,被高温环绕的返回舱俨然一只“火球”。高温产生的电离层,让无线电信号被阻断,返回舱被等离子鞘套“隐身衣”包裹,处于失联状态。
等离开黑障区后,着陆搜寻信标机立即启动,向外发出信标信号,确保陆场搜救人员准确跟踪返回舱,这也意味着三位航天员通过了考验。
着陆搜寻信标机具备半双工通信功能,不仅可以向外发送位置信息,还可以切换通话模式,通过信标机与话音处理器的配合,确保航天员与地面搜寻人员“接通电话”。产品虽小,但它在返回任务中不可或缺,一方面能使航天员与指挥部门沟通,另一方面可以和医监医保医生通话,在飞船返回的关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一米”的稳稳托底
着陆反推发动机是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上的重要设备,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
从1993年开展论证工作到神舟十六号的顺利返回,八院806所着陆反推发动机研制队伍已经走过了30年,从反推发动机方案论证到技术完善,从项目立项再到批量生产,806所一次次交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产品,为航天员安全回家铺设“最后一米”路。
在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四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必须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还需保证在200毫秒内推力精准一致,若其中任何1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工作异常,都会造成返回舱落地姿态异常,从而危及到舱内航天员的安全。
为提高发动机点火工作同步性,研制团队经过数百次反复摸底试验,不断优化设计,对比多种发动机设计方案后,最终将着陆反推发动机内部药柱被点燃时间控制到毫秒内,成功实现四台发动机点火偏差达到毫秒级水平。
开舱现场
往返“专车”的能量供给
神舟飞船是航天员的天地往返“专车”,其电源家族包括主电源、应急电源、返回着陆电源和火工品电源。飞船与空间站经过分离准备和分离撤离后,还要独立飞行多圈,进入返回准备、返回再入和回收着陆阶段。
其中,在返回再入期间,飞船的轨道舱、推进舱、返回舱三舱“忙着”分离,主电源、应急电源和返回着陆电源也在“忙着”并网供电。神舟飞船为了确保各个任务阶段能源的充足供给,也配置了舱段间的并网供电功能,此阶段的并网供电可以确保返回过程的能量供给满足高可靠、高安全需求。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前,应急电源开始参与并网供电。返回过程中,火工品电源为轨道舱和返回舱的火工品提供能量,助力三舱分离、弹伞舱盖、抛防热大底等关键步骤顺利实施。
飞船与空间站径向分离后,绕飞过程中飞船姿态比较复杂,太阳帆板处于固定位置,光照条件较差。为此,电源团队和飞船总体联合做了一系列的能量平衡分析和处置预案,通过主电源的能量平衡举措,加上应急电源的备份措施,“双保险”全面保证绕飞拍摄任务圆满完成。
八院透露,神舟十六号在轨运行期间,经历了6次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分离,次数为神舟飞船“史上之最”。为了降低对接与分离对太阳电池翼和驱动系统带来的冲击力,研制团队对飞船的太阳电池翼驱动系统进行了升级,返回前的巡检结果显示,太阳电池翼和驱动系统状态稳定,电源系统工作正常,为航天员安全到家提供了充足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