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尺度的国产电影,几十年没见了!

周末休息,囤了不少新剧。

追完《最后的气宗》,准备看二战三部曲之三《空战群英》,然后正好可以接上奈飞版《三体》。

无意中刷到了《周处除三害》,我知道是院线新片,没想到流媒体已经同步了。

看完心中涌出三个字:

确实吊!

这种感觉久违了,就是电影其实是一种艺术,至少也是一种技能,是能带给人震撼的东西。

这在当下的电影中已经很少见了。

这几年我们看的电影基本是两种路子,走大众路子的已经越来越:

小品化。

完全在迎合特定的群体,用特定的流量演员,堆砌过度的包袱和素材。

打个比方,就像一锅乱炖,吃不出酸甜苦辣咸,就是感觉爽。

以前大家还看不起电影,认为电影是种快餐文化,现在我们的电影连快餐都不如,跟预制菜差不多:

随便整点料,炖到一起就端给你吃。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年被互联网流量思维给祸害的,搞什么用户大数据分析,再匹配一堆所谓的标签,堆一些有的没的素材和包袱。

也许煤老板的年代还真能好一些,起码还有些艺术性。

看《周处除三害》,单单技巧层面的东西已经很出彩,镜头、构图、滤镜,能让人明显感受到,这是业内人士认认真真做的东西,不是随便拍拍的小品。

而这部电影的故事和内核,特别是灵修班的最后一场戏:

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天才,绝对的天才构思,冲突的最高潮,最大的震撼。

就不剧透了。

这是艺术性的部分,商业性的部分也有:

暴力美学,擦边噱头…

这才是电影,好的电影是可以把艺术性和商业性融为一体的,而不需要去刻意迎合观众,不断下沉沦落为小品一般的存在。

我是蛮悲观的,这些年观众不挑食,电影从业人员也乐意做预制菜大杂烩,因为市场足够大,三个月随便整个喜剧就卖几十亿,拍得稍微有点想法,本都收不回来。

电影市场越大,不挑食的观众越多,电影反而越烂。

这确实是蛮遗憾的事情。

我这几年是越来越觉得:

环大陆电影是真的更好看了,特别是韩国。

一开始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地方小市场小,所以不敢拍烂片,更珍惜观众和机会。

后来我发现可能相反:

因为搭上了流媒体平台,本土化制作国际化分发之后,他们的市场其实更大了,不用担心好片子没有人看,不用刻意下沉迎合观众:

是可以站着挣钱的。

所以,我觉得国内电影如果能有一个更大的市场的话,是不是也能更好一点。

当然,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这样吧。

对了,最近还看到有电影人士开始担心微短剧的影响,我倒吸了口凉气:

当小品拍也行,别当短视频拍就好了。

摊手。

最后,这篇深夜看完电影写的,没有字斟句酌,不接受批评,就当是梦呓吧。

就这样。

(免责声明:本文为经济学教授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或者购买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或者购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