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和苹果举办的这场全国大赛,冠军给了一款“不含一滴代码”的游戏

“这款游戏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是十分幸福的事。”站在领奖台上,季婕难掩激动,过去一年,她几乎每天都在为《汉字修复师》的创意落地努力。

在之前的路演环节,她说自己“来自汉字修复师团队”,实际上,除了指导老师刘博,这个团队只有她一人:一个人负责设计、开发、运营,一个人站在展位前,向往来的观众介绍这款呕心沥血之作,以至于获奖后成为现场的“明星”,被簇拥着要求合影,也只能让老师代劳。

如果再为这款游戏添一些传奇色彩,那就是它的创造者,没有任何代码基础。

因此,整个故事完整的轮廓是:一位上海交大研二学生,从事设计的代码小白单枪匹马地做出了一款已经上线的游戏,并且在“2023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决赛”中几乎没有悬念地拔得头筹。

做一款好玩的汉字游戏

今年是“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诞生以来的第八个年头,也是浙大牵手苹果,共同举办这场赛事的第七年。七年来,他们与大中华区近千所高校的近五万名学生一起,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热潮。

季婕便是其中一位。她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上海交大,学的分别是视觉传达和交互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萌生了要做一款汉字游戏的想法。

在B站,季婕通过《交大学姐带你制作独立游戏》的视频,用充满乐趣的方式分享了构思《汉字修复师》的前因后果。

她把设计一款游戏比喻为认识一个人,游戏主题对应的是人的性别和年龄,游戏视觉对应的是人的外貌,音乐音效和玩法,分别对应的是人的言谈和举止,游戏故事对应的是人的经历。

她说一个独立游戏设计师很难在画面上超越游戏巨头,那就从“社会立意”做切入,“由于我是个中国人,就想着如何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做一些贡献,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字。”

在网上查看和体验了无数款汉字游戏之后,季婕觉得“好玩的汉字游戏屈指可数”,顺理成章地将汉字游戏作为主攻的方向。后来在导师刘博与小伙伴的帮助下,她找到了破题之道,就是汉字的“字根”。

字根是汉字的基本单位,也蕴含了汉字构成的逻辑。比如,一个“闯”字,拆解开来,一门一马,马要从门里出来,即为“闯”。

在强调书写的纸质时代,记住常用的字根,才能查字典,记住字根写法,练字时也能事半功倍,在输入法时代,记住了常用的字根就掌握了五笔。

而季婕要做的,就是把形形色色的汉字按照字根拆解开来,围绕它们讲述一个个故事,帮助大家了解和记忆汉字。为了让一切不违和,她还想了一条主线:玩家扮演一名官员,告别妻儿,一路上为民排忧解难,步步升迁。

于是,你拖拽一棵树到一个累了的农民边上,让他靠着呼呼睡去,就组合成了“休”字;你帮马夫找到一垛干草喂给马儿,就组成了“驺”字。两个字的原意,就是“歇息”和“古代的马夫”……

不含一滴代码

听上去并不复杂,但再怎么样它都是一款游戏,想要精致呈现,实现简单又有意思的互动,工程量一点都不小,何况季婕只有一个人。

她有一流的绘画功底,在景别、角色设计上得心应手,游戏里的动画也是她一帧一帧画出来的;她不是专业的音效师,好在网上有没有版权的音乐,还能用AI配音,一些特效也可以在日常生活里采集。比如,开关门的声音,就是她用宿舍门模拟出来的。

最大的难点在于开发,她自嘲是交大里少数不懂一点代码的同学,只能摸索着用“可视化编程”一步步完成开发,整款游戏“纯天然无添加,不含一滴代码”,“最抓狂的是遇到问题完全不知道如何解决,有的时候随便点一点居然好了,到现在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当被问及如果想要找合作伙伴对这款游戏做进一步完善,她首先想到的是懂代码的开发高手和音效师。

这一年,季婕从一个交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成了一名独立游戏设计师,扮演了策划者、管理者、动画师、游戏开发师、音效师等各种角色。

整整一年,她的心情在兴奋、沮丧之间反复横跳,却不承认“有什么痛苦”,只是最后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时候,往事涌上心头,忍不住哽咽了,说了一句“太不容易了”。

不过,季婕的成功也并不是无迹可寻。她有成熟的游戏设计思考,想要做一款让人觉得既不太冷漠又不过分热情,“有边界感”的游戏。她本身也是游戏爱好者,偏爱《迷宫大侦探》《隐藏的家伙》这样略带解谜性质的游戏,奠定了《汉字修复师》的基础框架。

她也有一位好的指导老师。11年前,同样是在研究生期间,导师刘博成了第一位在苹果设计大奖Apple Design Awards里获得学生大奖的中国人。

当时,他开发了一款名为《Little Star》的儿童互动绘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4岁以上儿童通过触摸、拖拽、摇动等动作与故事内容发生互动,解决各种问题,了解这个世界。

从风格到架构,比他小了近一轮的季婕完美掌握。

初生牛犊不怕虎

得知季婕拿下“最具创新大奖”后,台下大拿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明权开心地像个孩子,不停向其他导师强调,“这是我们组的。”

为了能让这些高校学生的创意更具社会价值,更接近市场需求,每届比赛,浙大和苹果都会组织一大批导师保驾护航。今年也是陈明权当导师的第五年。

他毕业于浙大计算机学院,是位标准的产品型创业者。在他的带领下,大拿科技推出了大名鼎鼎的识花应用“形色”,同样利用视觉识别,他们还研发了一款帮助家长一秒批改孩子口算的神器“爱作业”,引发了轰动效应。

但在颁奖典礼上,他成了被后浪“拍打”的前浪。遗憾败给《汉字修复师》,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Bee Hero》是一款AR应用,瞄准的主要用户群也是儿童,它引导小朋友扮演小蜜蜂认识花朵,了解各种花卉的习性。

当被问到他们的识别功能和形色谁更出色时,团队leader洪铭锟给出了一个狡黠的答案:在引导儿童使用上,《Bee Hero》比形色更出色。另一位成员也强调,在技术开发时,他们连小朋友的步伐大小都考虑到了。

这个答案得到全场观众的掌声,陈明权也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太出色了。”他感慨这个大赛办了八年,带给他的震撼一年比一年大,“原先这个大赛更多是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现在越来越多不懂代码的设计师也加入了进来,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考。”

本届大赛一共收到近2000份创意,其中68% 以上是非计算机相关专业同学提供,较去年提升36%。

这个趋势将会进一步持续下去。陈明权发现,在特设的中学生作品展示区域,一些初中生的设计和想法比高中生们更纯粹更有趣。在北京上初一的白子涵,就用AR还原了“无影灯”的原理,让在场的许多老程序员自叹不如。

这或许也唤醒了他自己的记忆。小时候,为了游戏更容易通关,陈明权自学编程,到了初三已经自学掌握了数据库开发的程序语言,帮助同学的姐姐设计出了一款工资计算和发放的软件,得到了一笔不小的奖金。

更闪光的才能与更宏大的立意

季婕有苹果的老朋友刘博护航,浙江工业大学的马鸿楷也有名师指点。

现任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老师的张乐凯,2016年获得了首届移动应用创新赛的特等奖,2017年受邀参加苹果开发者大会。

在浙工大,他牵头成立了一个iOS Club,带领多位学生在往届 WWDC Swift学生挑战赛,以及移动应用创新赛中获奖。

今年,他的弟子们有四款应用入围决赛圈,拿了三个三等奖,一个一等奖。

马鸿楷和两位小伙伴张荧、张海龙研发了一款残障人士互助应用《拼途》,帮助特殊群体互助出行。这个设想源于他们在浙工大边上一个残障人士学校的观察,学校的老师们也极力推动,让不同部位残障人士相互帮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功能互补。

“很多残障人士多才多艺,但他们又不愿意主动和外界交流。”马鸿楷举了一个典型案例,他们在残障人士学校发现了一个喜欢弹吉他的视障人士,让他通过拼途成功约到了另两位身体有残障的音乐爱好者,一个喜欢打架子鼓,一个喜欢唱歌。

在应用设计上,他们也充分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痛点。像是这些人不太喜欢拍照,经常找不出一张像样的照片。他们鼓励在完成一次拼途后,上传照片,让其他人也看到互助出行的乐趣。

另一款拿到一等奖的应用《I to eye》,基于不同动物的视觉特征,将相机中不同动物的眼球滤镜与益智游戏相结合,帮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自然动物相关知识。和《汉字修复师》《Bee Hero》两款应用一样,完成度非常高。

“无论是创意、设计还是编程,这些选手都展现出了超越寻常的才华和能力。”对于这届的参赛选手,张乐凯不吝赞美之词,而且他发现,相比当年自己参赛更多是站在兴趣与创业的角度,今年他带队的四个项目,更多是从社会责任出发。

《拼途》瞄准的是残障群体,《I to eye》针对儿童教育,《Happy Recovery》关注术后康复,《星宠爱》用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交。

“他们的立意比我们当时更加宏大,最后也确实做出了一些现在市面上没有的一些App的创意。”张乐凯说。

从校园宿舍出发拥抱星辰大海

季婕的故事也容易让人联想到12年前,发生在上海交大的一桩旧事。

当时,她的三位学长在宿舍里没日没夜鼓捣出一款名为《Fly Me 2 The Moon》的游戏,在App Store里发布。同一年,他们拿到“雏鹰计划”10万元奖金,以“技术宅拯救世界”为理念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米哈游。

同样把研发放在宿舍的,还有拿到一等奖的《动力源计划》,他们创新地用AR研发了一款游戏,鼓励运动爱好者“操控”肢体,与虚拟物品进行互动,增加运动的娱乐性和参与度。逻辑和Switch“健身环”一样,但对硬件要求没那么高。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乔布斯身上,只是地点从宿舍换成了车库。每个时代都有一群年轻人,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靠着热爱和技术,做着改变世界的梦。

现在,他们手里可以用的工具远比前辈们要多得多。

比如硬件层面,来自浙大的获奖项目NeckDisco,很巧妙地将AirPods作为头部姿态的校准器,帮助用户改善体态;福州大学的TuneBrush以牙刷为琴弓,以牙床为琴弦,让每次刷牙都配合Apple Watch与AirPods生成每秒的音律,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比如AI层面,同样来自浙大的应用《眼语》,关注重度失能人群的表达。他们已经尝试通过AI大模型帮助患者在听到与外界交流后给出答案选项,再借助视觉识别,让患者头动选择、眨眼确认。

一个简单的场景:孙女对躺在床上的奶奶说,这个周末不能陪你了,我要加班。AI会给出“你太辛苦了!”“这样的工作辞职算了。”等选项,让奶奶自己选择一个。

同样用大模型的,还有拿到一等奖,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药忆》,帮助年老人群正确识别、记忆和正确按时服用药品。用手机一扫,用药指示和禁忌等关键信息就被录入,再通过语音交互反馈给老年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入围决赛的72件作品里,超过10%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这是年轻一代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特殊表达。

文|梁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