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现南宋古墓,800年文书手稿,盗墓贼七年没卖出去

2005年4月,浙江一盗墓老手程某伙同四名同伙,盯上了武义县龙王山的一处古墓,竟将墓里稀世珍宝——17卷南宋文书盗走,开价80万售卖,哪知文书纸张太新,买家都以为是赝品,竟卖了6年也没卖出去!

七年后,事发。为保护这批文物,斥资2亿搭建博物馆新馆。

这个被列为国宝级的有机质文物就是徐谓礼文书,出土于龙王山的一座南宋古墓。这个墓以南宋的墓葬规格来说等级并不低,但可能看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豪奢大墓,这个墓显得略小一些。

徐谓礼文书

程某和几个同伙当时盯上了这座南宋古墓。 这是一座密封完好的砖椁墓,夫妻合葬,妻子林氏也是出身于望族,去世时47岁。两个棺木并排男左女右,另外一个棺木里就是墓主人徐谓礼。

这个为了匹配棺材大小的深坑并没有留出太多的缝隙,棺木放入后,两边填充进去大量的三合土。

三合土防腐技术在朱熹的笔记中一直被推崇而至流行。缝隙填充夯实,想要把棺木拿出来需要九牛二虎之力。 棺木中,先是铺上一层厚厚的木炭,随后是大量的随葬品的摆放,墓主人身穿多层葬服平躺放入棺木之中,两边在添放上随葬的大量衣物,将棺椁内铺得满满的。

随后,便往里灌入大量的水银。后来专家在清理这座古墓时发现,当年水银的灌注量有棺木空间的三分之二,这也是棺木能够深埋地下又同时能防水的一个原因。然后盖上石板顶,在放上墓志,隆起一个椭圆形的封土堆。

网络插图

四个人夜里嘁嘁喳喳的在古墓周围一通挖,从墓主人的墓中翻出了一个铜制的筒子,用蜜蜡封着,打开里面是崭新的文书,字迹清晰度的仿佛墨迹还没干。

几个人将墓中的毛笔、镇纸以及17卷文书一同盗走。分赃之际,程某略懂一些文物知识,对其他同伙说17卷文书不能分开,合则富贵,分则一文不值,于是这些文书就统一归他保管了。

其实现代的盗墓者并不都是文盲式的盗掘,他们所掌握的文物保护知识也不少。 由于文书的特殊材质以及骤然暴露在空气之下,程某意识到这些文书很快就会因为保管不当而迅速腐朽,也同时会影响出售价格。于是,为了让文书能够减缓腐化,程某等人准备了不少的真空袋,将文书藏于其中,并放在家中避光保存,而对外出售的仅仅是拍好的照片。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有机物的存放,又能合理的在古玩市场交易。一旦买家有兴趣,便会带到程某家中进行查看。

然而,让这些盗墓者没料到的是,这些文书历经八百年,不仅没有任何腐朽的迹象,反而字迹和新的一般,这就让很多文物贩子以及文物爱好者心生疑惑,认定是伪造的赝品,不敢轻易下手。

网络插图

因此,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待了六七年都没出手。后来这些东西被一位收藏者买走了,他带回去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认定其是赝品后,找程某退货。两个人在钱货交易上出现分歧,最终导致这17卷的文书不完整,有三卷流落他人之手。

2011年2月,文书的照片意外到了武义县博物馆董三军的手里。他拿着这张照片反复验证,认为是真迹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董三军也有多年的书法功底,从字体上的气息来看,唯有古人能书写出,现代人仿写不出。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董三军请来了宋史专家郑嘉励。

两个人商议许久,认定这是南宋时期的真迹。原因有三:

1、敕黄也就是官员升迁履历,这个东西只听过,没见过,别说赝品,真品也没出土过。想要造假,很难。

2、印纸上的内容是记载的一位叫做徐谓礼的官员。这个人名不见经传,从文物倒卖的目的性出发,没必要做这么一个无人识货的赝品。

3、凡是赝品必有母本。这个文书上记载的是学术性的东西,属于宋代官制,就是全国的史学家都凑一起也编不这么全,何况是赝品呢?

徐谓礼墓

确认是真迹后,警察局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兵分两路,一个是立案秘密调查,一个去查阅徐谓礼的相关资料。

徐谓礼出生于公元1202年,宋宁宗年间,死于公元1254年,终年53岁,祖籍南宋婺州人。

因为公元1127年南宋迁都临安,临近的婺州得以快速发展。专家认为徐谓礼的墓很可能就在这附近。公安机关根据专家们给出的墓主信息,反复缩小搜查范围,在三个月后,盯上了盗墓者程某等人。

2011年12月28日,程某等人被抓捕归案,根据这几个人的供述,专家们迅速对龙王山的南宋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主人的家世显赫,祖上都有些背景,徐谓礼也是出身望族徐氏,一生仕途顺遂,但也没做到什么特别大的官。

男主的墓志被弄的四分五裂,他在最后一次要升迁的时候病逝,结束了一生的仕途。他的墓中没有随葬金银珠宝,也没有设置符合身份的石虎之类的石像生,只放置了大量的文房用具,应该是希望去地下依然做官。

徐谓礼文书中详细的记载了宋朝的官僚制度和政务运作,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为了更好的保存这些文物,专家们特意申请建造了一处新馆,购置了恒温恒湿机,并且在展出一段时间后,将这些文书撤下进行休眠。

2012年7月5日,流失的三卷也被追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