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春秋古墓 挖出2500年的鸡蛋
大陆考古队日前在江苏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里发现惊喜,出土满满一罐2500年前的鸡蛋,大约有20多个,陪葬品还包括全套炊器与食器。推断墓主人应是家族中地位较高的人,族人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挨饿。
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的考古工地,是座直径约40公尺高度近4公尺的圆形大土墩,当地人称子午墩,估计年代为春秋时期。24日,考古专家在11号墓里发现一罐鸡蛋,还有印纹硬陶的罐、釜,原始青瓷的盅、瓿,泥质灰陶的三足盘,储存器、炊器、盛食器俱全。
陆媒报导,考古队员周恒明表示,他在清理11号墓时取下一个陶罐的盖子,发现里面满满一罐的鸡蛋,大约有20多个,他看完赶紧盖上盖子。这是2500年前的鸡蛋,日晒和风吹都可能让脆弱的文物裂开风化。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独特葬俗,与中原地区向地下挖墓穴不同。土墩墓是把死者放在平地或石床上堆起封土,围绕中心墓葬,其他死者被埋葬在周围,因此封土越堆越高、越堆越大,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
此次发现的子午墩在考古发掘前高达7公尺多,共有38座墓葬,从上到下共有6层,11号墓位于第5层,共出土文物48件(套),包括这一罐鸡蛋。
墓主人在家族地位高
从文物数量较多来推断,墓主人应当是家族中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族人们用全套存贮器、炊器和盛食器陪葬,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挨饿。陶器内当初可能也装有谷物等其他食物,但因年代久远,被腐蚀而荡然无存。
出土的鸡蛋与现在鸡蛋差不多大,刚出土时蛋壳有微青色,有可能是先民们捡拾的野鸡蛋,也有可能是家鸡蛋。这罐鸡蛋历经2500年时光,由于蛋壳是钙质,性质稳定,因此能够保存下来。蛋黄和蛋白是有机质,但也不排除有残留,目前等待进一步鉴定与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