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网友,开始声援韩国品牌「巴黎贝甜」了
文\熊猫的熊
疫情封控期间,还坚持“保供”!一个洋品牌,在被国内执法机构处罚后,网友却站在了支持声援的一边,实在是太戏剧性了。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对巴黎贝甜的处罚决定——
今年4月,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巴黎贝甜)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曝光。对此,监管部门对当事人处以货值金额十倍的罚款。
卖了58500元,罚款十倍58.5万元。网上声讨巴黎贝甜的声音很少,新闻跟帖以及巴黎贝甜的微博下面,画风一点都不像一起正常的执法案件。
“不说了,一定会支持”,“支持良心企业”……
01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巴黎贝甜这个名字,如其名就不是本土品牌,当然,它也不是法国品牌,而是起家韩国,背靠韩国的SPC集团,2004年,巴黎贝甜在上海古北路开设中国第一家门店。
一个韩国品牌,在中国成了网友口中的良心企业,这事儿还得从上海疫情说起。
根据通报,4月23日至4月26日,巴黎贝甜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在培训中心内从事糕点类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累计生产团购糕点套餐400套(共4种),每种套餐售价125元至170元不等。
巴黎贝甜当然违法了,它不在取得许可的工厂,而是在培训中心生产糕点面包。但通报还有几个不应漏掉的细节。
第一,巴黎贝甜在3月27日,就取得了《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证明》,是合规的保供企业;第二,当时它的工厂被封控了;第三,它一直按要求对上述套餐所涉及的原辅料进行了进货查验。
更重要的是,经营保供期间,没有任何消费投诉,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按照通报说言,也是积极配合整改。
国货崛起的当下,在反“崇洋媚外”的逻辑之下,国人对洋品牌朴素的嫌弃心理,在巴黎贝甜上失效了,这并不让人意外。
通报中将巴黎贝甜卖出的商品,定性为“违法所得”,法律上这没有疑义,但在道义情理层面,巴黎贝甜的违法故事,却可以换一种叙述方式——
一个外国品牌,在工厂封控之后,依旧冒险为市民提供提供食品。至少那些下单的市民,以及声援的网友那里,这一种叙述方式,更贴近“真相”。
来自执法者和市民、网友的认知偏差,与其说是立场之别,但不如说是体感之差。它们在上海的封控期间,对于物资保障、食品供应的困难,并没有一致性的感受。
可以更直接一点说,没有巴黎贝甜,那些购买的市民,他们可能陷于饥饿之中,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满足果腹的最基础层次需求。
所以,处罚十倍看上去是依法,实际却造成了“过罚不当”的观感,缺少了通融和人性化的弹性,它将被执法的外国品牌,推向了良心企业的高度,这也许是执法者始料未及的。
02
西安疫情期间,盒马曾有过同样的遭遇。
当时的西安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称,“发现盒马的烘培间操作台上放有未经清洗的鸡蛋,操作间摆放混乱,面包与工作人员衣服混放等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然而在市民看来,西安疫情中,盒马反而是积极保供,并且是为数不多没有漫天涨价、提供平价菜的企业。以“未经清洗的鸡蛋”“摆放混乱”等事由处罚,是否是鸡蛋里挑骨头?
巴黎贝甜和盒马的案例,容易让人想起最近几桩新闻。
8月28日,“榆林夫妇卖5斤芹菜遭罚6.6万”引发热议。这事还惊动了国务院督查组,它质问道,“你说这几十块钱的一个案值,罚他几万块钱,过罚相当不相当”?
紧随其后,“1.2元土豆卖2元被罚30万”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地方回应处罚合理,网友却一边到地质疑,认为这价格已经是良心价了。
对企业商家从严从紧,基于食品安全的执法,原本锚定的是“借疫生财”,锚定危害食品卫生安全,只不过这种体感温度和坊间相差太大。
盒马不再是背靠阿里巴巴,值得警惕的资本;外来的巴黎贝甜不再是和国货对立的品牌;卖芹菜卖土豆的商贩,不再是黑心商户的代表。
市场经济原来是各取所需,不适合大谈道德。但网友良心企业的称赞词汇,赋予了企业商户一种道德的力量。这种两极反转,值得执法层面省思。
在巴黎贝甜的微博跟帖下,一位网友写道,“资本不一定践踏人间法律,不受约束的权力才会”。
板子重重地打下去,痛感不仅在企业,在商户,也在普通民众。
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压力下,大大小小的企业商家普遍很难。到底有多难呢?以受影响最严重的餐饮行业为例,有媒体报道了一个数据:
2020年餐饮行业注销门店超过32万家;2021年,餐饮业吊销或注销了93.5万家店;2022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共计注销或者吊销37.3万家,仅半年时间就超过了2020全年的总和。
你应该能够理解,这一次,为什么网友站在了外国品牌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