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野鳥現蹤桃園埤塘 生態專家示警:恐成絕響

桃园市野鸟学会今年在桃园大圳211处埤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鸟类普查,发现许多珍稀候鸟,但调查也发现当地埤塘持续面临开发威胁,呼吁各界重视。图为凤头潜鸭。图/桃园市野鸟学会提供

桃园市野鸟学会今年在桃园大圳211处埤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鸟类普查,共记录84种、1万3518只野鸟,包括黑面琵鹭等珍稀候鸟。其中,芦竹区六号大塘单次记录22种鸟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中坜区白陂则是候鸟最青睐的栖息地,然而调查也发现当地埤塘持续面临开发威胁,呼吁各界重视。

桃园市野鸟学会理事长刘义仁表示,学会已连续20年进行冬季埤塘度冬候鸟调查。有别于往年动员大量义工同步调查45口埤塘的方式,今年配合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及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需求,改采普查方式进行。

调查团队针对桃园大圳12条支线分工,由资深鸟类观察员带领,逐一调查各支线的埤塘,并将资料上传至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置的e-bird全球鸟类资料库。这种方式不仅能透过「公民科学家」的记录描绘桃园大圳埤塘的鸟类生态,更能建立开放、长期且永久的调查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鸬鹚在北台湾度冬的情形日益明显,桃园埤塘已成为仅次于台北新山水库、新店溪一带的重要度冬地。雁鸭科中以凤头潜鸭数量最多,而麻雀更一跃成为本次调查数量最多的野鸟species。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入侵种白尾八哥的数量持续位居第十。

不过刘义仁也示警,随着都市化进程加快,埤塘面临的开发威胁从未减少,如即将因航空城开发而填平的沙仑大池(2支线编号2-3-3),今年仍出现3只罕见的冠䴙鷈,令北部赏鸟界讶异,但恐将成绝响。此外,原有14口埤塘的1支线现今仅存4口;5支线编号5-10的埤塘已遭填平;3支线的3-1则改作养鸭用途。更令人忧心的是,为回应民众亲水需求而进行的环湖步道整建工程,往往伴随着埤岸树木的砍伐,此类情况屡见不鲜。

野鸟学会强调,埤塘不仅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更具有调节微气候、涵养水源的功能。若这些埤塘消失,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冲击。此外,环湖步道的开发若未妥善考量生态保育,未能维持适当的植被遮蔽,将导致野鸟迁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最终只留下人为干预的生态系统。

为推广全民参与湿地保育,野鸟学会也特别举办「2025石门大圳埤塘赏鸟大赛」。活动至2月底截止,参与者只需在埤塘拍照并上传至脸书,无需具备鸟类辨识能力,即有机会获得望远镜等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