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重视民企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深圳报道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民营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月24日,在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阐释了关于民营企业和中国产业发展的思考。
他表示,民营企业不仅是税收和GDP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技术创新、就业和企业数量的主要来源。他进一步指出,当前民营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源于内部结构的深刻调整。从外部来看,美国的“再工业化”以及试图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对中国一些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同时,因为中国劳动力、土地、环保成本的提高,一些本土产业也开始部分地转移到要素价格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中国企业出海的速度正在加快。”
另一方面,对地方政府而言,在房地产发展模式面临重构的背景下,郑永年认为,“若要实现地方财政增长,发展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表示,“如果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分为前沿经济和赶超经济,把技术分为前沿技术和赶超技术,就不难发现,前沿经济和前沿技术的主体往往是个人,而赶超经济和赶超技术的主体大多是政府或者其他集体组织。”在他看来,基础科研是“兴趣密集型”的,主体在于科学家个人;而应用技术是将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市场应用,是资本密集型的,需要企业来主导。
为此,郑永年强调民营企业在实现原创技术“0-1”突破中的重要性。当前世界正迎来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但要维持这样的优势,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民营企业的活力。郑永年认为,要不断优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适合科学家与技术人才成长、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郑永年提出,需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科研体系,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郑永年呼吁,只有通过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才能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