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稳住楼市股市
据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重磅会议传递稳定楼市股市的积极信号,振奋人心,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可以期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更加加力,经济的企稳回升可以期待,明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亦可以期待,上市公司业绩企稳回升对股票市场的支持作用会更加明显,该轮中国股市的牛市基础就会从政策牛转为得到基本面的支持而更加稳固。这是重大利好消息,是一场及时雨。
十四年后政策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货币政策而言,据中信证券梳理,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的定调定为“适度宽松”。2011年至2024年期间,货币政策定调均为“稳健”,上一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2009年、2010年。
中金公司指出,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为2008年以来第二次。而在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央行四次有区别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合计调减2-4个百分点。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62个和1.89个百分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至2010年,2011年才逐步退出。
银河证券认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十四年”以来首度重提。“适度宽松”是金融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基调,是货币政策中最宽松的表述。预计央行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全年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40-60BP,引导5年期LPR下行60-100BP。全年可能累计降准150-250BP。
华泰证券表示,考虑到目前通胀水平偏低,名义GDP增速低于趋势值,货币政策仍有降息空间,明年初有望下调20个基点,若后续面临关税冲击、可能仍有进一步的降息降准,但节奏或受外部变化及汇率的影响。结合近期潘功胜反复、明确地释放保增长和稳定市场为首要目标的政策信号,货币政策宽松可能更为“前置”,同时,央行或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断式逆回购、买入国债以及资本市场再贷款工具等来加大流动性投放。
西部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边泉水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内外部约束下降息空间可能有限,预计2025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10-20个基点;预计央行继续降准,并称“但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尚未完全转换为价格型调控,预计短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突破5%仍面临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政治局会议前,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采取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一是,2月、9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1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7月、9月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共0.3个百分点,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市场利率下行。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力推动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在国内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背景下,三季度以来,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边际向好趋势。尤其是随着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同向发力,扩内需导向的信号逐渐明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虽然有起伏,但是总体呈现回稳向好的态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长4.8%,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表现为供给强于需求、供需强弱不平衡的态势。当前经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0.2%,增速较10月放缓0.1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为近八个月来最低;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至0.3%,依然偏弱,显示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内在动能尚待巩固。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扩大内需,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的治本之策。国内需求扩大,一方面,能够部分对冲美国需求份额的损失,也将增加中美关税谈判的筹码;另一方面,使微观主体跳出“内卷式竞争”的陷阱,从低水平均衡提升至高水平均衡,增强各方的获得感。
记者留意到,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国内消费不足、耐用品消费偏弱,中央在3月份和7月份分别推出两轮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提振居民消费。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今年以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作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有力举措持续发力,“两新”政策成效显著,有力地拉动了投资增长,释放了消费潜力。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2月6日24时,2963.8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4585万台,带动销售2019.7亿元,其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