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三天 斯诺未能目睹尼克森访陆

传记文学第740期《晚年斯诺》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二年是斯诺人生的最后一个十年。在这十年当中,由于世界形势发生的种种变化,经中美两国政府同意,斯诺于一九六○年、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一年三次访华,他成为自一九四九年以后访华的首位也是访问次数最多的美国记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的斯诺仍是十分悲观的:家庭虽然建立了,但随之而来的责任也向他压来,更重要的还是他面临的职业危机,他很清楚,他的价值在于对中国的报导,虽然《红星照耀中国》使他在国际新闻界独树一帜,但要保持他的权威地位,就必须向全世界拿出对中国更新的报导和诠释,否则,那颗曾经耀眼的红星,必将逐日暗淡。然而,麦卡锡主义和东西方冷战使他无法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这使他一蹶不振。

机会终于来到了,一九六○年夏季,斯诺作为美国《观察》杂志的记者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同时对这个记者开了绿灯。

斯诺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他想改变冷冰冰的美中关系。他说:「打破我们与中国之间的隔绝状态,从许多方面来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就像我在一九三六年所作的工作一样。」「我感到,我对中国和美国都负有责任,在这同一时刻,我或许能发挥某种关键性作用。」

斯诺对新中国的第一次访问持续了三个月,访问的成果是长篇巨著《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该书于一九六二年在美国出版,斯诺把它看作是第二部《红星照耀中国》,但是西方评论界对其评价是毁誉参半的。一方面,斯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资讯;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他反映的情况不准确。其中的一个硬伤就是有关「大跃进」时期中国是否存在「大规模的饥馑」,斯诺的书对此持否认的观点,但日后的事实证明,斯诺的确做了错误的评估。

无论如何,斯诺再一次成为「中国通」的佼佼者,他在中国报导方面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再次得到公众的认同。

一九七○年十月一日,在中国访问的斯诺和洛伊丝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和他们合影的照片传遍了全世界。这是斯诺人生的又一高光时刻。他促成了美中之间的破冰之旅。

从斯诺最后一次访华到尼克森踏上中国大陆,此间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比如一九七一年四月的「乒乓外交」和同年七月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秘密访华,这一切都是斯诺访华激起的涟漪。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森终于率领庞大的团队前往北京。就在飞机起飞的前三天,斯诺在瑞士的埃辛斯因胰腺癌去世了。那是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

斯诺本是作为尼克森邀请的嘉宾一起访华的,瞬间的不幸留下了历史的遗憾。但他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美国国务院为两百多名访华团成员,每人都发放了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他们了解中国的入门手册。(四之四,全文请见《传记文学》2024年一月7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