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革命改变世界,人工智能赋能未来
从工业革命到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革命带来的生活改变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直到今天,社会信息化程度已经高度发达的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其从介入生活到逐步开始替代人类工作。我们在一边享受智能AI、大语言模型带来的生活便捷性的同时,一边又在忧心忡忡人工智能对生活和工作本身带来的冲击。
在当下,人工智能被我们不断地提起,无疑是其自身依靠深度学习等优势而快速迭代,而让我们感到担忧。ChatGPT从3代到4代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其能力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那么人类要怎么办?怎么面对快速崛起且似乎不可战胜的AI似乎成为了一种困扰,这种有些尴尬的处境似曾相识,让许多人像第一次见到珍妮纺纱机的工人一般的无所适从。
而恰逢其时地,东方卫视《未来中国》第二季节目这期就讨论到了人工智能的话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的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从专业的角度,向大家科普了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特别是节目中讨论到AI已经被很多学生使用,用来写论文等等。郭毅可校长却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不但没有排斥,反而以相当开放的态度支持AI进校园。特别是他提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比谁提的问题好,而提问恰是创造力的第一步。训练人工智能之前,我们需要先训练自己。面对智慧革命的到来,只有以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应对前所未有的变化。
《未来中国》节目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几位青年团的演讲从多种角度切入,科普了AI带来的改变和在当下生活的应用,给我们对思考AI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科学青年薛来的演讲中,讨论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AI会抢我们的饭碗吗”,快速进步的AI在设计方面已经效率远超人类,已经引起了大量焦虑,AI自身对此给出了一个残酷又现实的回答,“工业革命扩大了就业机会,而AI革命带来了广泛的就业岗位流失和有限的转型途径”,这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AI对于人的价值。而岳岳从AI的艺术创作谈起,提到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警惕这样是否会消解艺术的严肃性、是否会引发版权侵犯等一系列问题。这可能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无法避免的阵痛。科学青年张佳伟更是直接来到了电子科技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中心,见证了人工智能的外骨骼测试,在强大的意志力支撑和人工智能外骨骼机器的帮助下,高位截瘫的女警黄曼竟然可以重新站立行走,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人工智能的介入已经在实实在在地让一些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而最后科学青年洪辰瑶的演讲中,提到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人工智能男友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生活”,当机器人开始有了情感互动,自然带来了更多社会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数字家人”也许离我们真的不远。《未来中国》第二季节目中提到的这些内容,充满了科技发展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在AI带来的智慧革命的当下,有趣又有深度的科普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思考。
在当下,似乎个人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升级面前有些无力,因为很多原本合理的人类活动逐渐被稀释了价值。尼采提出过“要重估一切价值”的说法,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
更确切来讲,人相对于人的创造物——人工智能,有什么独特的存在意义?某种意义上,技术的升级带来对人的促逼,对人的异化,对人从栖居地的驱赶。如果说海德格尔那个年代忧虑的还是技术对人从 0到 1 的驱赶,那么现在技术的驱赶力可能是当时的无数倍。
但那能怎么样呢?人在不断的驱赶下还是会有新的立足之地,这些新的领域恰恰是技术延展出来的。百年前的纺织工人的后代并不会接着做纺织,他可能是一名铁路工人。他的后代可能是个电报员,之后会是电话员、股票代理以及现今担心被淘汰的白领们。只要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领地足够大,总有你我的容身之地。所以我们想要活下去,要做的就是不断重估一切价值,而找到属于人的价值和社会存在,也是节目中郭毅可校长在不断强调的。
为什么人总要这样与刚熟悉不久的舒适区匆匆分别呢?因为这就是技术对人的促逼和驱赶。人被迫不断改变自身来适应新的技术,沦为技术的一种资源。这本身是件很可怕的事。正如节目中郭毅可校长所说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人与机器的交流,创造机器的人,一定要创造一个更聪明的自己”。
如果把人的目的性简单定义为两点:活着和创造意义地活着。那么第一点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毫无疑问是会变得更容易一些的,总还是能活着的。然而第二点却会不断受到挑战。
如果说人能创造什么意义,海德格尔所给出的答案是“林中空地”,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但人的存在就是对宇宙的解蔽,技术本身也应该不过是我们解蔽的一个工具而已。然而这些说辞对广泛的普通人的迷失毫无帮助,只能提供短暂的慰藉。
那么现代人该如何安身立命?我不知道,也确实没能力知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融入技术的危险当中,去找寻那拯救之力。这或许是一种思考,但也不会适合所有人。或许也可以是一些非功利性的爱好,一些新奇的人生体验。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人就要学会把自己从生产当中解放出来,去思考更值得思考的。《未来中国》第二季的节目中就极大拓宽了我们的思考视野,从AI革命带来的就业机会流失让我们开始反思AI的价值所在,到AI的创作能算艺术品吗,艺术品的定义似乎被消解并被AI重构了。而在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中,人工智能帮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的场面让人难以不为之动人,技术的魅力又在此刻展露无遗。“数字家人”又让我们再次思考人的社会性存在,社会性和情感能力真的一定是人类独有的吗,这一点在AI时代,很难再有坚定的答案。但无论如何,科技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思考,而《未来中国》第二季节目恰恰把科普做到生动有趣,让每一个观众参与到这种思考中,这在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节目的最后,郭毅可校长送给青年的礼物是一个刻着“早日退休”的杯子,他说“早日退休”是做人工智能人的梦想,去做那些不是为了吃饭而做的工作,而是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也许这恰恰是AI的革命带给我们最深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