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业绩发布会丨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贡献度提升,“净息差要比同业少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北京报道

“经过2021年—2023年的三年努力,我们已经从发展修复期走过能力构建期,进入了稳定发展期。”3月22日,在中信银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为过去三年的发展做出了如上总结。

根据年报,2023年中信银行营业收入2058.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91%。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9.0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1%。2023年不良贷款率1.18%,比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7.59%,比上年末上升6.40个百分点。

受市场利率下行、让利实体经济、负债端成本下降难等因素影响,2023年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空间持续收窄,整体经营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之下,中信银行如何增强经营的稳定性?业绩发布会上,方合英以及中信银行行长刘成、副行长胡罡、副行长吕天贵、业务总监陆金根详细介绍了中信银行的经营状况、未来战略规划,并就市场关心的净息差、零售战略、资产质量、资本补充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站在第二个三年规划的时间点上,方合英提出了新三年战略规划,明确要全面建设“四有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提出“五个领先”的银行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客户定位、 业务定位和区域定位,为中信银行的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净息差将持续收窄,目标是比同业少降

作为银行主营的存贷款业务的营收体现,利息净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最高,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保持合适的净息差水平有利于银行补充核心资本以及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过去一年来,息差持续收窄,已成为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之一。

“未来息差会不会收窄取决于多种因素。”刘成表示,从短期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下行到相对中高速增长的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大的支撑,利率下行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央行前不久表态降息降准都有进一步的空间,说明利率还在持续下行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利率下行过程中,银行净息差会面临持续收窄的压力,但净息差也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变量,而是多种因素最后决定的结果。比如,监管部门对息差的高度关注,金融秩序的规范等,都有利于息差的稳定,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

数据显示,中信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中,实现利息净收入1435.39亿元,下降4.72%。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23.57亿元,增长2.65%。从占比看,利息净收入比重进一步下降。2023年中信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69.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占比30.3%,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

近三年来,中信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1年、2022年、2023年具体数据分别是2.05%、1.97%、1.78%。刘成指出,“如果连续看2022~2023年两年,中信银行净息差比行业平均少降12个bp,还是非常不容易的。2024年要继续把稳息差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做好量价平衡,努力做到量适价好。”

实际上,中信银行在三年前就提出了稳息差的经营思路,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连续四年把稳息差作为第一经营主题。刘成强调说,真正要稳住净息差需同时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发力,重在负债端,兼顾资产端。

在负债端,中信银行形成了较好的控成本基础和负债成本的管理体系。其中,通过对存款结构的优化来降低存款成本,活期存款占比上升,低成本存款增速较高,为全行压降高成本负债创造了空间。据了解,在2022~2023年,中信银行存款成本率累计下降了4BP。在资产端,关键是提升资产收益率,不能简单地客户下沉、风险下沉,要在保持风险控制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总体的资产收益率。

“净息差比往年会降是肯定的,我们的目标是比同业少降”,这是中信银行未来努力的方向。

从对公到零售,已过零售业务补短板期

以对公业务起家,中信银行的传统优势也在于此。数据显示,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856.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2%,占营业净收入的44.81%;其中公司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28.27亿元,较上年减少4.67%,占非利息净收入的22.89%,较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

对公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虽有所下降,但一直稳定在40%以上。2021年、2022年、2023年,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是46%、44.7%、44.5%。在对公金融稳定发展的同时,中信银行在2021年提出了“零售第一战略”的发展目标。

“我们要集中网点、科技、薪酬和人力等资源,共同把新零售托举起来,成为中信银行最大的增长力。”两年前,方合英在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提出了发展零售的目标——两到三年内实现零售板块收入占比超50%,营收规模和经营能力往第一梯队去靠。

从当前情况看,中信银行实现零售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度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2021年、2022年、2023年,零售银行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是40.4%、40.1%、42%。对于过去两年来,中信银行在零售业务交出的成绩单,吕天贵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增强;二是市场竞争力提升;三是“五主”(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活动、主服务)关系更加紧密。

目前,中信银行管理资产规模4.3万亿元,私行客户管理规模上了万亿台阶,全行个人客户将近1.4亿户,富裕贵宾客户突破400万户,私行客户突破千万户。在可比口径下,零售个人管理资产和个人信贷(含信用卡)的总量和增量均站稳同业前二。有2/3的分行在当地市场的个人存款、贷款市场份额实现双提升。

发展零售金融,中信铆足了劲。这几年,中信全行信贷资源优先向零售业务倾斜。连续4年专项增配零售队伍,2023年配置零售的投顾、财顾、市场经理队伍近300人。更重要的是,零售的战略认知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全部37家分行的一把手亲自宣导“零售第一战略”,将总行管理层的战略期望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分行行长亲自推动的自觉执行力。

再往前看,回顾2017年以来中信银行零售发展之路,从原来“一体两翼”(即以对公业务为“一体”,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为“两翼”)到“三驾齐驱”(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三驾齐驱),就是突出了零售银行的战略定位。

方合英表示,零售业务的发展框架从“零售二次转型”到“新零售”,可以八个字概括为“高举稳打,日积月累”。从当时到现在,中信银行做零售业务不是追求热点,而是真正的远谋远虑,不只是目标考核驱动,而是更多依靠体系和能力去驱动,不只是“头脑发达”(即依赖总行端的顶层设计),更是要强调“四肢健硕”,就是分行和支行的发展力。

“现在,我们的零售业务已经过了补短板期,下一步要适时推动升级,继续谋优谋强谋先,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方合英如是说。

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四管齐下补资本

银行是风险的经营者。2023年,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8.0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13亿元,下降0.63%;不良贷款率1.18%,比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7.59%,比上年末上升6.40个百分点。以上指标有3个达到了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

面对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与挑战,中信银行采取了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综合运用清收、转让、重组、核销、抵债等多种方式,加大了风险化解及不良处置力度。中信银行近几年一直围绕控新“三张表”、清旧“三张表”,加强细致的表格化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2023年,中信银行不良贷款处置822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实现已核销资产清收165.3亿元,同比增加30亿元,增幅达到22%。胡罡特别指出,“目前我们已核销资产中,有追索权的资产还有1873亿,其中56%是零售资产,44%是对公资产。零售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信用卡和有抵押的个贷资产,对公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股票质押的资产。”

数据显示,在对公房地产、个人住房贷款、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无同比口径)等重点资产领域,2023年不良率分别是2.59%、0.5%、0.037%,其中对公地产、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49个百分点、上升0.0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解释称,受房地产销售低迷、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但关注率有所下降。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抵押率维持在39%左右水平,抵押物充足且稳中向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吕天贵进一步补充说,从产品结构看,我们认为不动产贷款业务是个贷业务的“压舱石”。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抵押类贷款占比达84%,信用类贷款(含平台)占比为16%。回看过去5年,中信银行个贷不良率增长0.32个百分点,其中0.22个百分点是按揭(和房抵经营贷)业务带来的。

“原因是过去几年执行纾困政策,符合政策的逾期贷款风险延迟显现,去年6月政策结束后不良有所增加。”吕天贵表示,从抵押率情况来看,中信银行个贷房产抵押类贷款总体抵押率约为44%。再看信用类贷款,主要围绕公积金、社保、中信银行自有代发工资等白名单客群经营,其中主力产品信秒贷不良率只有0.99%,是相对高定价、高收益的产品。

从资本充足率看,中信银行仍然面临压力。2023年,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93%,比上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10.75%,比上年末上升0.12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9%,比上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全部满足监管要求。方合英坦言,“在同业当中,我们的资本充足率,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相对居于中下游水平,相对来说资本压力是比较大。”

他解释说,“中信银行充足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与前几年消化处置不良力度较大,同时节奏比较靠前有关。前几年处理得比较早,造成内生资本补充少,同时过去的发展模式比较依赖于风险资产的增长,造成资本消耗比较大。但是,随着历史‘包袱’逐渐出清,还有轻资本转型力度加大,资本状况有所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投放加快,银行资本的消耗也随之加速,资本的管理和补充尤为重要。方合英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个性”。一是平衡性,即资本的占补平衡。中信银行现在每年利润可留存的补充资本大概超过400亿,能够支撑5000-6000亿的资产增长,与实际需求是相当的。二是“合理性”,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

何为合理?在方合英看来,首先,要保持对实体经济比较强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和自己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当;第三,满足企业的合理需求,不去人为创造信贷需求;最后,绝不搞为了营收的规模冲动。我们不断加强对“风险滞后性和收益当期性”的认识,所谓“以量补价”也好,“以价补量”也好,我们都不推崇。未来,除了继续要保持稳定增长的信贷投放策略,大力拓展非息收入以外,要四管齐下,补充资本和节约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