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圆桌: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桥梁,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关键力量。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为世界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利用外资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总体情况如何?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形成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逐步成为全球跨国投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的综合优势日益凸显。
利用外资规模长期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1633亿美元,规模处于历史高位;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39.7%,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设立外资企业增长82.7%;部分发达国家对华投资高速增长,法国、英国、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4.1%、81%、31.5%。
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增长引擎。2012年至202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比由1.5%、43.3%、55.2%调整为0.3%、30.2%、69.6%。2013年至2021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由15.7%增至25.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比由4.2%增至1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由4.4%增至15.4%。二是制造业利用外资由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制造业。2018年至2022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机械、化工领域有所下降,计算机和电子制造领域占比增幅达47%。三是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2012年至202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由14.1%增至37.3%。今年1月至5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总量的12.2%,其中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32.9%、103.1%。
利用外资区域布局更趋优化。东部地区依托高素质人才集聚、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群发达等优势,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外资结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商务服务加速向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中西部地区引资能力加快提升,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外资结构。我国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显著提升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国内市场竞争促使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本土化研发技术水平。截至2022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有效量86.1万件,涉及外企5.8万家。越来越多的外资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同步转移,跨国公司基于赢得市场和控制风险双重考虑把核心技术本土研发作为重要选项,研发中心从应用研究、服务国内市场向基础研究、服务全球市场拓展。2021年,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四个行业中外资研发机构分别为495家、1974家、276家、441家,有效发明专利占行业比重分别达16.6%、12.8%、52.5%、16.2%。同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协同创新、制定标准和人才培养。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跨国公司加快在数字技术、跨境电商、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推动我国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重要开拓者。2016年至2020年,外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企业利润总额行业占比由26.2%增至31.7%,营收利润率由7.4%增至9.7%,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带来盈利增长。围绕“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供应链,通过采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和数字技术推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安全标准、绿色工厂建设。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跨国公司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带动效应。重庆通过引进惠普等一批跨国公司落户,笔记本电脑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品牌+整机代工+零部件配套”的完整体系,建成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仪器仪表、智能家电等多个产业集群,推动重庆由传统工业体系向信息技术主导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跃迁。广东惠州通过引进60多家跨国公司,实现由农业地区向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转变。
在产业链国际化方面,跨国公司设立的零部件企业和服务机构加快发展,促进其国内价值链拓展延伸。例如,特斯拉、大众、通用等企业的国内零部件采购率达90%以上,我国供应商占苹果公司全球供应商的近一半,高度本地化的采购和配套率带动国内企业迅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并实现经营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跨国公司对供应商在技术、标准、渠道、合规等方面予以培训支持,增加了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获得海外订单的机会。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带领供应商赴境外投资,使其依托跨国公司网络加快全球布局,提升了国际化经营能力。
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兴业热土
伴随更多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共享红利,成效如何?
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近年来,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续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至2022年,我国吸引外资年均增速12.5%,年均新设立外资企业41574家,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连续3年超过10%。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规模仍处历史高位。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需减弱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不振,我国引资仍然稳健实属不易。
我国沿海地区吸引外资优势明显,其中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成效尤为突出。江苏省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前列,新增外资企业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在外资引进速度与质量方面表现卓越。继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在上海完成“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后,全球制药巨头企业美国莫德纳落户上海,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仅3个多月,总投资约36亿元,成为目前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标杆性外资项目。
中西部地区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方面也展现出增长潜力。2022年,中部、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分别为21.9%和14.1%,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5.6个和7.8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引资潜力进一步释放。今年前5个月,重庆市实际使用外资5.1亿美元,增长80.1%,这一增速在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级别的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中部六省基础条件好、产业链供应链相对成熟,逐步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西部各省份资源要素成本具有一定优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不断完善,正逐步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增长点。
大项目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加码投资中国,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截至2023年,国际化工企业巴斯夫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拥有27个主要全资子公司,11个主要合资公司,25个销售办事处,正在建设的湛江一体化基地成为其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跨国公司与我国产业链创新链日益融合。一是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通过竞争效应、供应链合作效应以及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我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二是通过与本土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与互动。宝马集团与宁德时代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开发高性能电池技术,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制度设计助力外企嵌入我国产业链创新链。上海与特斯拉签署投资协议要求将所有零部件国产化,宁德时代等企业成为核心供应商。四是跨国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高端人才,为跨国公司长期发展和我国创新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跨国公司与我国本土企业实现互利共赢。跨国公司的尖端技术及全球化管理经验,与本土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及成本优势形成互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推动了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应用。跨国公司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则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叠加制度型开放红利,完备产业体系叠加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叠加经济发展韧性,我国持续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在为跨国公司合作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机遇形成强大引力
跨国公司为什么会格外青睐中国市场?
李洪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经贸环境,跨国公司在华业绩表现出强大韧性和竞争力。科尔尼咨询公司发布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全球排名从2023年的第七位跃升至2024年第三位,在新兴市场中排名榜首。此外,今年1月至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870家,同比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仍保持历史高位。跨国公司之所以对中国市场信心持续增强,并积极扩大投资、深耕中国市场,原因来自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大市场蕴含巨大投资机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仅能够承载并推动丰富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迭代,还与高效产能对接以形成完整的创新闭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实际消费力。在供给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需求侧,着力培养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不断激发新的消费潜能。随着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将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近年来,中国实施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深入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限制措施条目分别缩减至31条、27条,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目前共设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各地完善外资促进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力度。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确立了对内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基本规范,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第三,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跨国公司高效运作提供坚实保障。一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网络逐步构建。截至2023年,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极大便利了物流运输,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效率。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强大支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2023年底,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2023年上半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三是能源基础设施稳固,电力、油气等能源建设不断推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
第四,完备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助力跨国公司快速投产和高效运营。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工厂2019年开工当年即实现竣工、投产、交付,2023年上海工厂产量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2.5%,其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总的来看,中国市场的突出优势形成强大吸引力。一是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制造均实现自我配套,为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庞大,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为领先,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三是产业集群规模大质量优,目前已拥有24个科技集群,培育近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8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和创新能力强,有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高水平国际展会增进共赢
搭建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合作平台,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对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可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周晋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展会是跨国公司了解中国、投资中国的重要窗口。我国正加快形成高水平的国家级展会矩阵,践行开放承诺,汇聚各国资源要素,为跨国公司投资合作提供平台。
近年来,我国连续举办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为促进国际经贸交流合作提供高能级平台,与世界共享发展“蛋糕”。第135届广交会上,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创历史新高;第四届消博会上,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00个品牌相逢“消博机遇”;第六届进博会上,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创历届之最;2023年服贸会上,有8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参会,2400余家企业线下参展,吸引500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会;首届链博会上,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来自国外的参展商占比26%,世界500强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龙头企业齐聚亮相参展,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全力打造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
境内外展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我国通过境内外各类展会聚集全球买家、卖家,为跨国公司寻找合作伙伴创造便利条件。在境内展方面,2023年经贸类展会数量和面积较2019年分别提升10.6%和8.25%,其中工业与科技类数量最多,占比超过16.6%。在出国展方面,2023年境外自主办展总数190个、展览总面积97.72万平方米,较2019年分别增长38.7%和43.88%,其中综合贸易类、装备制造类和家居类数量最多。
吸引跨国公司参展、为本土企业寻找跨国公司订单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积极办展的重要目的。全球会展业呈现积极复苏态势,根据《全球会展业发展报告2023》,2023年全球展览业市场规模超300亿欧元,举办了约3万场专业贸易展,净展览租赁面积达1亿平方米,参展商约440万家,参展观众约2.8亿人次。我国在全球会展业中表现突出,展馆数量居首位,2023年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办展总面积达1.41亿平方米。
展会是跨国公司了解市场的重要方式,营商环境是决定投资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审查逐渐加强。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发达国家倾向于采取更具限制性的投资措施,57%的措施对投资者不太有利,其中大多数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在全球外资审查趋严的背景下,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合理缩减,跨国公司在华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数据显示,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条目已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面向跨国公司的市场开放程度更高。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加快出台,以继续支持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将更好促进外资企业在华寻找发展机会。
实践证明,办好高水平国际展会是稳外贸稳外资的有力抓手。有效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为参加展会的各国企业投资中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应进一步从多方面发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已签署实施的自贸区协定中的市场准入开放、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国际规则落实落细。打造全球增长共赢链,增进利益共赢的联动,扩大各方参与,构建多元化供应链合作的制度框架与规则体系。通过贸易协定、谅解备忘录等正式与非正式机制安排,以体现“最大公约数”原则,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门类的宽领域规则体系,推动成员间供应链合作共赢。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及其他地区一体化倡议对接,坚定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