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的信息传播规范建设路径
智媒时代下的信息传播由单向传递转为多向互动,传播生态复杂多样,涉及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信息载体,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技术推动了媒体内容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变革,显著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个性化体验,但也带来了信息准确性、真实性、透明度、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通过多维度规范和治理,构建智媒时代下的信息传播规范体系,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当前网络信息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构建信息传播伦理规范与自律机制。信息传播的伦理规范建设需要依赖行业自律和内外部监督,以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传播行为的规范性。首先,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都应制定统一的信息传播伦理准则,可包含信息来源审查、信息发布流程、误导性信息的防范、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使用规范等内容,为从业者提供清晰的行为规范,使信息传播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营造公平公正的传播环境。同时,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与信息传播伦理与职业道德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其次,推动跨平台信息传播规范化,促进平台间合作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审核和发布标准,确保平台间内容质量的一致性、信息传播的连贯性。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包括共同参与虚假信息识别与核查、共享黑名单库、实时共享突发事件等相关数据,平台间进行协同处理,减少虚假有害信息的跨平台传播。还可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跨平台联合响应机制。再次,鼓励媒体和自媒体等行业内部成立自律组织,如设立行业道德委员会、设立举报渠道等方式,进行日常自查自纠,强化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有效防范不良信息和不当行为。最后,各信息发布平台应建立信息真实性审核和内容监管机制,尤其在敏感信息发布前,需经过严格内容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和准确。引入人工与AI大数据等智能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复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交由专业团队进行二次审核,确保信息审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完善信息传播中法律责任体系。需进一步明确强化对虚假报道、误导性信息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明确违规成本,以有效规范媒体和平台的行为。首先,明确信息传播中不同主体的责任,构建多方协同的责任制度。将信息发布者、平台方、信息接收者等各主体在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传播安全性上的责任明确化。尤其对于自媒体平台应建立合理的连带责任制度,推动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自律,共同构建规范有序的传播环境。其次,明确处罚标准并加大处罚力度,对虚假传播、误导性宣传、泄露隐私等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和惩罚措施,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追究法律责任等,以增强从业者的行为规范意识和责任感。最后,建立政府与平台的协同治理机制,政府与平台协同监管,共同监测信息内容,通过法律与政策支持,提升治理的强制力和执行力,从而为规范信息传播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违法传播行为的发生。
建立信息传播反馈机制完善公众监督。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质量,因此需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用户的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具体可通过教育系统或媒体平台推出在线课程或内容,普及虚假信息识别的知识与防骗技巧,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帮助公众在智媒环境中合理使用信息。还可与教育机构合作,将媒介素养纳入基础教育,长期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提升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此外,透明的传播过程和反馈机制能有效提升用户信任感,同时能加强对信息发布的监督,避免平台对内容的任意操作和不正当干预。通过身份认证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并追溯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公开信息来源和审核流程,让用户了解信息出处,增强信息传播透明度。建立便捷的反馈和申诉通道,使公众能对虚假信息、不实内容、以及信息传播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及时响应和处理用户反馈,强化社会监督,保障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提升信息传播的规范化水平。
本文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资本浪潮中的声音:股市全面注册制下媒体的责任重塑与影响探索”(24YJ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