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设备氢产能喷发,电解水制氢方兴未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上海报道

又一电解槽工厂投产。

10月28日,天合元氢扬州生产研发基地建成投产。据悉,该生产研发基地坐落在扬州综合保税区,总投资7.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近150亩,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项目一期建设1GW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产线,未来规划产能达4GW。

该生产基地的投产意味着天合集团正在搭建一条光伏、储能、氢能的零碳产业链。

天合元氢总裁段顺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次投产的1GW自动化产线以大型碱性电解槽为主,碱性技术适合规模化制氢场景,在工业领域具备较大的应用空间,其技术成熟、产品稳定,单槽规模最大可达3000Nm³/h,设备成本也相对较低,比较匹配目前市场的应用需求。而对于PEM而言,其技术难度相对较高,成本也较高,但PEM电解槽的体积、电密、环保优势也非常明显,所以PEM路线也是天合元氢的重点研发布局方向。此次生产研发基地投产也覆盖了PEM的研发组装测试平台,后续根据市场需求逐步配套建设二期PEM产线。

记者获悉,天合元氢在该投产仪式上与俊瑞绿氢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西班牙GHENOVA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氢能热”,制氢设备的产能正在喷发。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国内已有超300家企业进行了相关布局,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厂商总产能达到38GW,占全球电解槽总产能的65.5%。目前,全国规划绿氢项目数量累计到近400个,累计产能达到约800万吨/年,建成项目约80个左右,建成产能10万吨/年左右。

然而,在企业、地方政府涌入氢能的同时,氢能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史立山上述投产仪式上谈到,当前氢能产业链体系极不完善。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新能源制氢的效率低,还没有到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储氢、输氢及加氢等基础设施薄弱;氢能应用范围比较窄,主要以燃料电池形式用于交通领域,且成本较高,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应用推广仍存在能度。

此外,当前电解水制氢的成本较高。在现有技术和新能源发电价格条件下,碱性电解槽制氢成本接近每公斤30元,远高于天然气制氢或煤制氢10-15元的制氢成本。质子交换膜(PEM)制氢成本高于碱性电解槽,每公斤氢的生产成本达到40元。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绿氢的成本在每公斤50-60元。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史立山强调。

史立山直言,地方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有待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氢能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对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缺乏硬手段。特别是如何保障氢能市场和高成本补偿资金支持没有具体措施,不像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步阶段的上网电网和全网分摊政策那么有效,也不如电动汽车支持政策那么明确。

尽管行业还存在诸多挑战,但能源领域也存在一个普遍共识,电解水制氢是解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史立山表示,今天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是风光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与供电需求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之间的矛盾。需要从认识和措施上做好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以培育新能源产业体系为主,转向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为主;二是从过去主要依赖传统能源补偿发展,向可独立承担能源保障供应的模式转变,形成适应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

解决风光发电的间歇性和随机性的技术措施,就是加强储能设施的建设,包括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技术,还有电解水制氢技术。

电解水制氢是解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史立山谈到,氢能与电能相似,是二次能源,但又与电能不同——氢能可以储存,是储能技术的组成部分,而且可以长时间储存,可以成为能源储备体系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氢的市场利用多样,既可以作为原料,也可以作为能源;从能源来看,既可以直接燃烧,可以发电,也可以供热,更是燃料电池的燃料。

史立山认为,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的初期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需要科学谋划,打好基础,有序推进。

他提出,从制氢技术看,要研发高效和灵活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和装备,以适应风光电波动性的需要;从产业发展模式看,要推动以制氢和绿色燃料生产为特色的源网荷储产业园建设,尽可能减少对电网系统的影响;从利用市场来看,要重视对电解水制氢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包括管道掺氢和氢原料,为电解水制氢提供可靠的市场保障;从培育氢能产业体系来看,要重视多元化氢能储运网络建设,增强氢能上下游产业联结能力,同时要重视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建设,形成支撑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