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力”成为发展鲜明底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金卓 梁国胜 胡宁 见习记者 李怡蒙
创新正让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在辽宁,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逐“新”提“智”,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智造力”成为它们的鲜明底色,以“智”变创“质”变,辽宁制造正加速焕“新”。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翟德怀介绍,辽宁制造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辽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建成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聚焦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222个、智能工厂115个。
去年以来,辽宁省工业战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擦亮“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这里宛如机器人的“王国”。在工厂内“奔走忙碌”的移动机器人基于多导航整合、超大规模群控调度、高精度货物定位等前沿技术,实现点对点的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传输。
在新松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松公司将机器人接入AI大模型,训练机器人在自然语言的引导下,执行更为复杂的任务。通过语音指令给机器人下达任务后,比如抓取什么颜色的物品、完成什么样的动作,它可以自己拆分任务动作,生成控制指令,甚至对行动细节进行实时修正,真正实现“手、眼、耳、脑”的高效协同。
新松品牌推广经理尤轩告诉记者,新松为机器人“书法家”全新开发的智能交互系统,可实现汉语与多语言的灵活交互,机器人“听”到语音信息后,可以自主分析语音语调,通过AI大模型技术准确解析语音发起者背后的情感或期望,并生成相匹配的书法作品。
多年以来,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一直是全球主要制造商乃至国家科技层面激烈博弈的重要“战场”。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上有着“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美誉。
事实上,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以科技创新为“魂”,提质增效为“道”,高度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要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所长程楠介绍,从工信领域看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重中之重。而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重点抓好“点线面”。“点”是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线”是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承担重大工程和项目;另一方面立足地方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长板”。“面”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集群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就包括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
在程楠看来,应该从“点线面”3个维度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绿色化是指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绿色化转型。智能化是以通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化发展,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融合化除了数实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业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还要关注绿色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
其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每日都在新松上演。新松形成了集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与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新松品牌与文化中心总经理哈恩晶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新松多年来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机器人技术改造升级产业,以“未来”的技术,服务“现在”的产业。
目前,新松公司创新产品已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4000余家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用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信心与动力。
“大国重器”数字新动能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从“制造”迈向“智造”,“大国重器”数字新动能强劲迸发。
在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转子车间,一辆辆吊车移动,轻松搬运着以吨为重量单位的铸件,墙上的电子屏幕实时滚动着各种数据,清晰记录着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进度、关键件完成率……
沈鼓集团转子车间主任梁辰介绍,沈鼓已经完成了全部核心车间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了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运营管控和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建设了设备维修管理系统(EAM),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修维护作业管理。以上信息系统的部署和整合,提升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和智能制造水平。
沈鼓集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郝玉明介绍,通过数字化车间建设,沈鼓实现叶轮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每年节约190余万张图纸投放,实现绿色低碳和降本增效;生产设备网络化接入实现设备效率透明化,推动核心瓶颈设备的综合效率提升超16%。
“数字化车间”为生产运营增效,“沈鼓云”为产品服务提质。步入沈鼓集团沈鼓云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服务中心,一块大屏幕上闪动着密密麻麻的小点。点开一个,就可以看到一组设备的运行情况。
沈鼓集团生产的大型机组、设备在多个省份投用,集团推出数字服务平台,目前已联网全国多地各类大型机组4000余台,线上服务用户387家,可提供机组预知性维修和诊断服务,有效保障了用户的机组安全和经济利益。
新动能、新赛道是新质生产力,新模式、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除旧布新、革故鼎新也是新质生产力。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
2023年沈鼓实现产值超过140亿元,20年增长11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沈鼓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戴继双表示,要将沈鼓打造成重大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策源地。沈鼓集团在基础理论研究、单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已处于世界同行业第一梯队,拥有2000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专有技术,600项关键核心技术,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200项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并100%成功。
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集控中心,数字化大屏幕上都是关键数据:高炉生产主要参数,智慧炼铁评价系统、送风系统数据及高炉运行的实时数据等。
“以前是员工凭个人感觉判断高炉运行情况,现在是通过可视化数据来判断。”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生产技术室区域工程师温利罡告诉记者,智慧炼铁中心让鞍钢高炉评估在“进化”。
炼铁集控中心是融合生产操控、设备监测、指挥决策以及工业大数据平台的“铁前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它聚焦生产运营中的难点、痛点问题,设计了集数据采集、智能视频、智慧操控、数据可视化、智慧分析决策等系统于一体的智慧生产运营管理平台,打破了传统工艺的数据壁垒,将分布在厂区内的28个操作室、104套控制系统全部整合融合,实现了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32%。
世界首座新型绿色储能注汽试验站
2023年11月17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建成试运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将熔岩储能技术应用于油田注汽领域。截至目前,该试验站已累计注汽18200吨,替代天然气120万立方米,碳减排2594余吨。
辽河油田设计院副院长王延涛介绍,辽河油田是国内第一大稠油生产基地,每年稠油产量超500万吨。稠油因其高粘度、不易流动的特性,需要使用蒸汽热采的方式开采。传统的产生蒸汽的方法为燃烧天然气,每年消耗天然气约14亿方、排放二氧化碳303万吨,高耗能、高碳排现状严重制约油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现有熔盐储能技术是以液态熔盐作为储热和传热工质,把光热或谷电、绿电转化为热能储存在熔盐中,再连续释放热能产生过热蒸汽用于发电。但将产生的蒸汽直接用于油田注汽生产,国内外尚无先例。
2022年12月,一支由112名青年组成、平均年龄34岁的攻关团队开始着手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研究与试验。选什么样的熔盐、怎么实现热交换、设计多大排量……一连串问题需要他们解答。
“以往国内成熟的熔岩发电对所用水质有特殊要求,我们的油田采出水矿化度高,含氯、硅量大,如果直接用于加热产生蒸汽,管道很快会凝堵。”王延涛说,团队一起钻研、反复试验,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台套熔盐加热直流式湿饱和蒸汽发生装置,“也就是将油田采出水直接用于注汽生产,解决了凝堵风险,有效减少能量过程损耗,综合效率从熔盐储能发电系统的35%提高到90%以上”。
团队还成功攻克了电热熔盐储能换热循环工艺、蒸汽发生器干度精准调控、高温储罐技术等5类14项核心技术,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9项。这支青年团队也在今年获评“辽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该站的建成投产,迈出了彻底改变稠油热采蒸汽生产方式的第一步,为控降化石能源消耗、提升绿电消纳能力、辅助电网削峰填谷开辟了新的实践道路。”王延涛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加大试验站的功率、排量,以实现每小时产出18吨蒸汽、储能45MW(兆瓦)为目标持续攻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