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情缘 解放军红场唱喀秋莎

大陆的中国交响乐团到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演唱经典歌曲《喀秋莎》。(CFP)

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大陆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用俄文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步过红场。(CFP)

日前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首度参加的中共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苏联歌曲《喀秋莎》声中,正步走过红场,不仅「收买」了现场俄国民众纷纷拍照、欢呼喝彩,甚至有人动容流泪,网路也随即热议,1950年代起风靡大陆的这首歌曲的「中国情缘」。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唱起《喀秋莎》!」被暱称为「中国第一男团」的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表示,选择中俄几代人所共同传唱、耳熟能详的老歌《喀秋莎》,可拉近两国军人间的距离。尤其彩排退场时,102位官兵用俄语高唱《喀秋莎》穿越红场,更让中国方阵「一鸣惊人」。

KTV点播率极高

中俄走过相敬如冰的时期,1990年代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原为政治宣传歌曲的《喀秋莎》也再度成为舞会上、KTV里点播率极高的歌曲。许多在大陆的俄罗斯企业、俄语培训机构,都抢着用「喀秋莎」为名。对众多大陆人而言,《喀秋莎》几乎已与俄罗斯画上等号。

爱屋及乌之下,《喀秋莎》也被投射上「中国情缘」的色彩。2010年4月《吉林日报》曾刊登文章,结论是「《喀秋莎》诞生在珲春」,再经过各方演绎后,如今就连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版上关于《喀秋莎》歌曲词条,也标注源于「诺门罕战役」。

抒情诗后谱成曲

据闻1939年在当时的伪满洲国与外蒙古边界诺门罕,苏联、日本发生战争,苏联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下一首抒情诗《喀秋莎》,随后被作曲家勃朗特尔谱成歌曲。但2年后的卫国战争期间,这首歌才伴随烽火硝烟传遍全苏联。

二战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战时鼓舞人心,甚至在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设立一座纪念馆,成为人类战争史、音乐史上的首例,多年来不断有大陆游客慕名而来。馆中收藏着一封来自新疆的信,信中写道:「1965年女儿出生,取名时想起《喀秋莎》,按照中国的习惯,我给她取名为『秋莎』,中国的喀秋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论诺门罕战役或是二战,均为苏联敌人的日本,居然拥有《喀秋莎》最多的海外版本,除出生于伪满州国时期哈尔滨的女歌手加藤登纪子所唱的传统民谣版本,日本老牌乐队「DARK DUCKS」创作的日语版《喀秋莎》外,2012年问世的动漫《少女与战车》,也将《喀秋莎》列为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