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喀秋莎”离乡84载意外收获俄罗斯“家书”

(原标题中国喀秋莎”离乡84载意外收获俄罗斯家书”)

新华社济南3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恺邓卫华袁军宝)2017年3月8日,在离乡84年后,久居山东省淄博市的俄罗斯裔鲐背老人尼娜,第一次收到了来自故乡沃洛格达州的“家书”。

小标题)一封家书

“我没想到俄罗斯同乡会给我写信,感谢他们还想着我。”在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的村委会大院里,尼娜用微微颤抖的双手从镇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信封。黄色牛皮纸大信封中装着的,正是从老人故乡寄来的书信和礼物

鸡年春节前夕,新华社报道了尼娜在华生活84年的传奇故事,在老人的故乡俄罗斯沃洛格达州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几所中小学的孩子们主动给尼娜老奶奶写信,还给老人专门编织了吉祥物雄鸡寓意鸡年大吉。这些礼物连同沃洛格达州州长奥列格·库夫申尼科夫慰问信一起,通过新华社寄往中国。

“我们知道,与您当面交流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也许您能时不时回忆起俄罗斯故乡。”凝神听着翻译朗读俄罗斯孩子们的来信,老人蓝绿色的眼睛里泛起晶莹的泪花。由于7岁就离开了俄罗斯,老人如今只会说、写几句简单的俄语

“自从您和家人离开故乡,这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故乡风景照片能让您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打开瓦赫涅沃村尼克尔斯克市学校孩子们的来信,里面是一幅幅尼娜故乡的照片。

“离开故乡这么久,村庄的样子都不记得了。”久久凝视着照片,尼娜感慨地说。

“您离开沃洛格达州已经八十多年,但仍然保留着对故乡和俄罗斯文化的热爱。从您对俄罗斯民歌的深情和动听演唱,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库夫申尼科夫在给尼娜的信中写道。

老人一连唱了《喀秋莎》《我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在那遥远的地方》三首歌曲,依然意犹未尽。

8日当天,沃洛格达州政府还特意传来了副州长奥列格·瓦西里耶夫的祝福视频:“经过漫长岁月的分离,能重新听到同乡的消息,让我们又惊讶又高兴。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遥远的俄罗斯祝愿尼娜老奶奶每天都有好心情,永葆健康,永远幸福!”

尼娜现场给沃洛格达州政府和当地孩子们回信。“谢谢你们,我爱你们!”老人在卡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小标题)一世情缘

尼娜1926年出生在俄罗斯,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她7岁时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中国新疆,此后再也没离开过中国。

17岁那年,尼娜嫁给了中国军人刘春书。这一年,尼娜正式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文名——墨兰,因为结婚时需要登记中文名,刘春书特意选了墨兰这样一种寓意高洁的兰花为自己的爱人取名。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战乱中失散,不知所终。

27岁,尼娜随丈夫回到漫泗河村。在这儿,尼娜和丈夫的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快乐。尼娜说,夫妻俩“没吵一回嘴,没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后来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1989年,丈夫离世。前些年,女儿、女婿和儿子也相继去世。尼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悲伤。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老人说,现在凡事都看淡了、想开了,“不如多干点活,好好替他们活着”。

(小标题)一种融入

84年过去,他乡已是故乡,而故乡则已成为遥远的他乡。尼娜说,时间久远,在俄罗斯那儿很难找到亲戚了,这里就是她的家。

在村里人眼中,尼娜已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老太太:穿着棉袄戴着头巾,说着流利的淄博话。

已经91岁的尼娜,身体仍然硬朗,爱在干活的时候唱歌,而她就连中国古诗也喜欢“唱”出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记者采访时,老人兴致勃勃地唱起了韩愈的《早春》和杜牧的《山行》。

如今,尼娜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用为生活发愁。南定镇副镇长胡晓晨介绍说,新的一年,加上高龄补贴等补助,老人每年的补助金能达到12000元。

孩子们也很孝顺,一直照顾着她。“孙女孙女婿常来看我,哪里不舒服了,就给我买药。”尼娜说。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各地的社会爱心人士也常来看望尼娜,送来米、面,帮着收拾屋子,陪着老人聊天。

库夫申尼科夫在写给尼娜的信中说:“您的故事是中俄人民世代友好的生动例子。您的勤劳和乐观令我无比钦佩和尊重……”

尽管已经很少出门,但开朗的尼娜并不孤单。也许,中国的唐诗、俄罗斯的民歌,早已筑牢尼娜心中的“诗和远方”。(参与采写记者:李奥王欢赵小羽

(原标题:中国“喀秋莎”离乡84载意外收获俄罗斯“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