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没有玉麦!近1/2被印度侵占,一位藏族老人在此守卫34年

很难想象,我国有一个县竟然有将近1/2的土地面积被印度侵占。

如果不是一位藏族老人在此守卫34年,可能我国连剩下的这一半面积也很难保住。

也是因为这位藏族老人,让我国在藏南的实控线向印度推进5公里。

这位老人就是桑杰曲巴,而这个县则是玉麦乡。

当你走进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桑杰曲巴生前常跟自己女儿说的那句话“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而在这句话之后其实桑杰曲巴还说了一句话:

今天我们就走进玉麦乡,看看这里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印度又是如何妄图侵占这里,如今这里发展如何。

中国不能没有玉麦!

要想抵达玉麦,必须从拉萨出发,翻越两座高达5000米的雪山,再穿越阴雨绵绵、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

最后才能看到这个远在边陲的小村庄,这里海拔3600米,终年被群山环抱。

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玉麦地区的气候十分恶劣:终年阴雨绵绵,日照稀少,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

这里的降水量高达9000毫米,远远超过大多数山区。

丰沛的雨水滋养了茂密的森林,但也造成了大量沼泽地的存在。

近一半的国土都被这些沼泽和原始丛林所覆盖,行路极其艰险。

加之高寒缺氧的气候,玉麦的农业生产极为不利,连最顽强的高原作物青稞也无法在这里生长,更不要说其他粮食作物。

所以这里的居民几乎完全依靠从外面运进的物资生活。

由于交通闭塞、气候恶劣,玉麦世世代代与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世间静止的孤悬边陲小镇。

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这里甚至连电话和网络都没有,完全靠人力才能维系与外界的联系。

就这样,玉麦安静地存在了几百年,与世俗的喧嚣无关。

然而这片沧桑的净土,却在近代遭到了外敌的蹂躏与践踏。

近1/2被印度侵占

玉麦乡地处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东北部,位于中印边界线上,这里地势险要,紧邻麦克马洪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从地图上看,玉麦位于印度的"头顶",背靠连绵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俯瞰印度平原。

这里地理环境独特,不仅横亘着惊险陡峭的高山峡谷,更与亘古不变的中印边界纠葛交织在一起。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屏障。

早在1914年,英国主导召开了中国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西姆拉会议",意图制定一条新的中印边界线,即后来被称为"麦克马洪线"。

这条线不经中国同意,却将原本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英属印度。

作为强权的结果,这条线被强行划定,成为了中印两国之间长期争议的焦点。

随后,1947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印度独立后,依旧继续坚持这条非法边界线,并且不惜采取军事手段来试图扩大其在这一地区的控制范围。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军队就多次跨越边界线,侵犯中国领土,引发了一系列的边境冲突。

1959年3月,印度政府甚至公开声称要"光复"中国的西藏地区,这更激怒了我国政府。

最终1962年,在印度不断挑衅之下,中国不得不启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面对印度一心侵犯中国领土的野心,中国人民子弟兵奋起反击,在极其恶劣的高原条件下,击败了印度的王牌部队,收复了被印军占领的中国领土。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也保卫了像玉麦这样的边疆要地。

但令人遗憾的是,战后中国主动撤军之后,印度趁机再次向北推进了其实际控制线,再次占领了包括玉麦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

自此,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又被印度长期控制,其中就有玉麦乡的一半。

而被印度侵占的这片土地,还是整个玉麦资源最好,最适宜居住的,我国实际控制的这边上文也讲了,可见其差距。

这个原本属于中国的地方,就这样陷入了长期的争议之中。

桑杰曲巴一家的坚守

当时的玉麦乡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虽然这里风景秀丽,但由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频繁的边境冲突,大部分的村民纷纷搬到了山外的县城里或者是条件较好的曲松村。

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三口孤零零地留在这片土地上。

桑杰曲巴

当时也有人来劝桑杰曲巴搬离,但仅在山外生活了一个冬天,对玉麦放心不下的桑杰曲巴就又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回到这里。

面对空无一人的地方,桑杰曲巴默默的将自己的住所往实控线的方向推进了5公里,更加靠近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而这个简陋的小屋,不仅是桑杰曲巴一家三口生活的地方,也是玉麦乡乡政府。

而这位藏族老人桑杰曲巴则是玉麦乡的第一任乡长。

玉麦乡的第一个五星红旗就是由桑杰曲巴亲手缝制的。

他将亲手缝制的国旗,插在家门前的土地上,对着对面山头上的印度哨所高高飘扬。

这面鲜红的旗帜,不仅代表着他对祖国的忠诚,也是在告诉妄想侵占这里的印军--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而做五星红旗所用的红布和黄布,还是桑杰曲巴在一年中少有的大雪不封山的时候,翻山越岭去县城买的。

在玉麦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桑杰曲巴每天都坚持升挂五星红旗,他也时刻提醒两个女儿,中国的国旗比生命还要宝贵。

在日常的生活中,桑杰曲巴也时刻谨慎地维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全。

在放牧的时候,他会刻意将自家的牦牛赶往南边的河谷,以"以牧代巡"的方式,彰显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哪怕是在夜间,他也会时刻警惕,随时准备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边界纠纷。

每当印军来到玉麦骚扰时,桑杰曲巴丝毫不畏惧。

有一年,印度甚至派直升机非法降落在玉麦,企图将印度国旗插到山头上。

面对这一举动,这位年迈的藏族老人毫不退缩,直接与印军对峙,用自己的身躯阻挡住了他们的行为,最终迫使他们收回了那面国旗,悻然离开。

在这个过程中,桑杰曲巴也差点遭到了印军的枪击。

即便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频繁的边境冲突中,桑杰曲巴一家依旧选择留守在这里,成了这个边境最坚定的捍卫者。

卓嘎和央宗

1988年,在父亲的退休后,姐姐卓嘎接过了乡长的重任,妹妹央宗出任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两姐妹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国土。

如今的玉麦乡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曾经冷清萧瑟,只有桑杰曲巴一家三口固守着这片土地。

但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不断加大的投入力度,玉麦的面貌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1年,这一直与外界隔绝的边境小镇迎来了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对于一直生活在偏僻山区的桑杰曲巴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

从此玉麦不再是一个彻底与外界隔绝的"孤岛",而是真正地融入到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但令人悲伤的是,也是在这一年桑杰曲巴去世了。

这位从1963年到1996年,用34年守住中国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藏族老人功成身退。

在随后的几年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玉麦纷纷建起了乡政府、卫生院、学校等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电力、通讯等公共服务也逐步完善,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相当不错,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网,还都安上了电视。

不仅如此,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逐步在这里普及开来,成为了当地人流行的支付方式。

而在2011年10月29日,玉麦乡也第一次迎来了常驻公安边防部队。

从玉麦乡那个时候仅有一家三口,到如今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66人(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

如今的玉麦,已然成为一处宜居的边境小镇,这里的山路被修缮成了柏油路,无论是大巴车还是越野车,都能顺畅地驶进。

与此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重返玉麦。

除了桑杰曲巴的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延续了父亲的守边精神,继续扎根在这里,就连桑杰曲巴的孙子孙女们也纷纷回到了家乡。

作为玉麦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如今也回到这里投身家乡建设。

这种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正是桑杰曲巴一家三代人薪火相传的结果。

就算如今桑杰曲巴的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年龄已经不小了,但依旧每天回去巡防,根据边防战士的讲述,他们出来巡逻的时间经常能碰见卓嘎和央宗。

如今的玉麦,已然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在冰雪消融的六月,各种游客大军纷纷向这里涌入,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进,终于在拐过几个弯后,这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边境小城便跃入眼帘。

此时,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在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和故事。

无论玉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但玉麦人始终不变的是对祖国的忠诚。

卓嘎和央宗

他们祖祖辈辈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无声的坚守捍卫着神圣的国土。

即使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玉麦人也未曾放松过对边境的巡查和守护,仍在延续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