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一季度扣非净利转正 此前12年皆为负值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00150.SH,以下简称“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润出现转正趋势。

近日,中国船舶披露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船舶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2023年扣非净利润仍为负,2024年第一季度转正。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12年以来,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润已连续12年为负;从单季度表现来看,2019年以来,中国船舶一季度扣非净利也已连续5年为负。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船舶扣非净利首度转正,并连续保持两个季度。

扣非净利连续12年为负

2023年,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润虽同比增长89.42%,但仍为-2.91亿元。Wind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润先经历4年增长,于2008年达到41.17亿元的峰值,此后整体回落,于2012年至今已连续12年为负。

对于相关业绩变动,中国船舶在年报中指出,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变动主要受处置资产、订单结构变化及上年地块收储补偿收益等因素影响。

“公司全资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处置有关海工平台资产,交易完成后,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59亿元,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中国船舶在年报中解释称,2023年,公司手持订单预计盈利情况改善,亏损订单大幅减少,报告期计提减值损失同比大幅下降;同时上年同期转让子公司中船动力集团控制权产生净收益及控股子公司广船国际地块收储补偿收益等因素对2023年利润变动也有影响。

不过,相应趋势在2023年第四季度有所扭转,且持续到2024年第一季度。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船舶扣非净利转正,为1.37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则增至3.38亿元。在此之前,中国船舶一季度扣非净利也已连续5年为负。

对于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及扣非净利变动原因,中国船舶在一季报中解释,主要是营业收入增加导致营业毛利增加;同时通过强化精益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等多种方式降本增效,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实际上,中国船舶扣非净利持续为负此前已引发投资者关注。

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会上,有投资者提问称,2022年上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影响公司经营利润的造船价格、原材料价格和汇率等三大指标均发生有利变动,为何公司扣非净利仍下滑?

对此,中国船舶方面解释称,公司扣非净利润下滑主要受上半年交付的订单多为相对低价船订单,而备货周期内钢材价格处于高位,材料采购成本增加及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等因素影响。此外,2023年年底也有投资者提出类似疑问,中国船舶方面回复称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接单交付周期跨度较长,扣非净利润为负主要是目前交付订单多为2021年前低价订单及其他原因导致。

营收净利双增

除扣非净利润仍为负外,2023年中国船舶营收净利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归母净利增幅超16倍。

披露信息显示,2023年,中国船舶实现营收748.39亿元,同比增长25.81%;归母净利润29.57亿元,同比增长1614.73%。

相应趋势在2024年第一季度得以延续,当期中国船舶实现营收152.70亿元,同比增长68.84%;归母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821.12%。

对于相关业绩变动原因,中国船舶在财报中解释,2023年营收增长主要受公司交付船舶数量、单船平均价格均有所上升以及处置海工平台确认当期收入因素等影响;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长主要原因则是公司交付船舶数量、单船平均价格均同比上升。

同时,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船舶销售毛利率有所下滑,为7.22%,上年同期则为9.41%;销售净利率则由上年同期的0.47%增至2.65%,为2013年以来新高。2023年,中国船舶销售毛利率由上年的7.60%增至10.57%,销售净利率也创下2012年以来新高,由上年的1.46%增至3.95%。

分地区来看,除亚洲地区毛利率下滑外,2023年中国船舶各地区毛利率均有所增长,其中美洲地区增幅最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船舶美洲地区毛利率为27.65%,为各地区最高,较上年增加15.3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国船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182.13亿元,较上年增加182.5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新高。

对此,中国船舶方面解释称,主要是因全年完工交付船舶数量及新接订单量均同比增加,同时收回海工平台款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加298.46亿元;公司手持订单生产快速上量,大型在建产品投入增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加112.1亿元。

就扣非净利润转正因素及2023年美洲地区业务毛利率增长明显原因等问题,记者致电致函中国船舶方面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