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拥44项非遗世界总数第一
▲中国「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翻摄央视)
记者任以芳/综合报导
日前,大陆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评审通过,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大陆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综合陆媒报导,2022年7月,大陆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3月31日,大陆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了申报材料;同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整个过程历经两年多的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农历文化的核心。」春节民俗众多,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吃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过年写春联、贴春联、吃饺子,拜年等习俗深深影响每一位中国人。(图/翻摄央视)
中国农历诞生于上古时期,彼时中原曾遭遇多次气温剧烈波动,对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打击。农历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应对气候变化周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指导农业生产、延续文明的重要依托。
2016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也是老祖先观察太阳运动的规律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指出,「它的意义特别重大,在于它强调了我们所说的过大年,能够在世界范围受到大家的尊重和保护。」
▲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图/翻摄央视)
在此次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中国的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分别在2009年和2016年也被列入此名录;羌年作为羌族的传统节日,在2009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共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二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5日审议并通过「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加上春节申遗成功。
至此,大陆官方申请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39项、急需保护名录4项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共44项,总数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