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 都江堰等4项千年堰渠「跻身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湖北襄阳长渠空拍照。(图/CFP)

记者杨子萱/综合报导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当地时间13日晚上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在执行理事会的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陆申报4个项目全部成功,包括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浙江姜席堰和湖北长渠。除了姜席堰建于14世纪,其他3个至少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了解,今年是第五批申报,而大陆在前四批的申报中,已累积17个成功项目,包括四川夹江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梯田、浙江宁波它山堰等。

▼大陆四渠申遗成功。(图/翻摄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灌溉是大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也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近年来,灌溉工程遗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8年大陆中央的「一号文件」中,还特别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

这次新入选的四个灌溉工程,历史也都非常悠久。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始建于西元前3世纪,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建造,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深淘滩、低作堰」等特点著称。都江堰引长江支流岷江的水来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美誉,目前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

▼都江堰的鱼嘴口。(图/翻摄自中新网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修成于西元前219年-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时期,沟通长江水系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所谓的「湘七漓三」是它的分水设施,也有建造成三个「S」形大弯,让渠水能够迂回流入湘江,以防溢洪,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亩。

▼位于广西桂林的灵渠。(图/CFP)

姜席堰位于浙江龙游县,始建于元至顺年间(14世纪),渠首衢江支流灵山港引水,利用河中沙洲建上下二堰引水、运用高低差修建多处水能利用设施,目前灌溉3.5万亩农田。特别的是,姜席堰采取官督民办管理方式,设置堰工局,再由乡绅具体负责堰渠维修、管理经费等。

▼姜席堰。(图/翻摄自中新网)

长渠位于湖北襄阳,相传前身是西元前279年,战国大将白起为了进攻楚皇城开辟的渠道,因此也有「白起渠」的称号,目前灌溉面积约30多万亩。不过,也有人从史记中推论,长渠始修于春秋中期的孙叔敖之手,如果真是如此,那长渠等于是早了都江堰、郑国渠300多年,可说是中国第一渠。

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必须具有以下价值之一:

一、该工程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二、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时代。

三、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

四、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

五、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

七、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

八、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

九、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