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辛苦打工赚学费,竭尽全力"斗"病毒

2018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侯云德,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在医学领域与病毒斗了一辈子的科学家,若是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立志学医的理想,一定会感慨万千。初心不改,是这位病毒学家一生的坚持。

童年瘟疫流行,从小立志学医

江苏武进,也就是现在常州市,在江南地区也属于鱼米之乡。然而在侯云德出生的1929年,新旧时代的剧烈变革,传统的农民都不堪重负,而处于破产边缘,很多人都进城谋生。而且,彼时的日本早已对我国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

侯云德的童年,被战乱和各种流行的疫病包围着。在侯云德的小学阶段,战争已经开启,而江苏地区很快也成为沦陷区。那时候,侯云德还是小孩子,对于社会出现的诸多情况都不了解,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只知道那时候很多人都吃不饱,也有人经常因病死去,

而且死人的情况就发生在侯云德至亲的身上。小时候,侯云德的大哥,就因为流行的瘟疫而去世。彼时医疗条件落后,再加上频繁战乱,社会秩序处于完全崩溃状态,在疾病发生,尤其是瘟疫发生的时候,普通大众就像一只只"待宰的羔羊"。

虽然小侯云德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并没有多少清晰的认知,但是看着亲大哥因病去世,还是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何要遭受这种痛苦,他也想不通,社会上为什么没有人去阻止这种可怕的情况爆发?

就像小时候,经常到药店去给父亲抓药的鲁迅,侯云德从小也遭遇了这种情况。而且相比于鲁迅所遭遇的情况,更为可怕的是,瘟疫的发生是迅速的。人们在短时间内大批地死去,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侯云德的心头,幼小的侯云德于是卖力的学习,希望能够弄清这一切情况。

1943年,战争进入了尾声,14岁的侯云德在这一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学。

在此之前,因为家庭的贫困,侯云德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帮助家里力所能及的做很多活计,南方地区多河渠,侯云德下河抓鱼,然后再拿到集市上摆摊。

整个小学阶段,侯云德都是在这样半工半读的模式中,艰难度过的。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侯云德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梦想。他和那些富贵家的弟子比起来,没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侯云德就咬紧牙关,在学习上比其他人付出了更多努力。

就是在这艰难的生计模式下,侯云德开启了自己的中学学习生涯。那时候社会的混乱状态,依旧延续,但是侯云德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混乱的局面没有蔓延到学校,他的学业也就不会放下。而且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侯云德的学习规划之路渐渐清晰了。

他要学医。小时候大哥去世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知道面对疾病的折磨,人们是渺小的。像侯云德这代人以及更上一辈的人,由于直接对旧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感同身受,知道家人以及周边的民众都在遭受着医疗条件差的折磨,因此年轻人一旦到了谈论理想的年龄,都会自然而然将医学放在首位。

侯云德知道,要想学医,彼时的中学阶段就要加倍的努力才行。中学的知识是基础,打好了基础,将来的学业才能更加的顺畅。

1948年,彼时正处于新中国前夕,社会还处于新旧交替的混乱状态,但是侯云德不为所动,还是依据自身的努力,在那一年顺利考入了国内知名大学同济大学的医学院。侯云德在学医理想的道路上,正式步入了坦途。

出国深造的新中国首批人才

大学阶段开始的时候,侯云德和他的同学们就沐浴在了新中国的阳光下。这时候全社会终于安定下来,一个全新的中国不但要进行系统的建设,更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大学毕业生,侯云德那时候就像天之骄子一般。

大学生涯的7年时间,侯云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1955年毕业之后,作为病毒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侯云德之后还要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历程。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国内各方面的政策都向苏联看齐。苏联作为战胜国之一,不但国力强盛,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更是处于世界顶尖的水平。因此在当时,国内的专业人才要继续深造的话,都会去苏联学习。

1956年到1957年这一年时间,侯云德短暂告别了自己的专业,开始在北京俄语学院专心学习俄语,为接下来的留学苏联做语言上的准备。

虽然这不是自己的本专业,但是想要出国学习更好的专业知识,语言这道障碍必须要逾越。俄语和英语等其他语言比起来相对难学一点,尤其在发音上,更是很多人的噩梦。但是侯云德不畏艰难,很快就融入到了语言学习的氛围中。

和小时候的困难比起来,这种学习上的难度根本不算什么。如今国家专门培养他们,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只为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所以在侯云德的内心深处,一定要抓住这种优良的机会,好好的学习才行。

从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时间,国内正是异常艰苦的时候,但是国家还是拿出仅有的外汇,保证侯云德这些留学人员在国外的生活。彼时,侯云德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的病毒研究所,他的专业也逐渐从过去的临床医学,转移到了病毒学的研究领域。

侯云德知道,现在所学的一切,将来都是新中国病毒学领域的基础。只有自己学好,将来国内在该领域的起步和发展,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他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初心。

学成归来的病毒学专家,九十岁高龄仍奋斗在科研一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成归来的侯云德,一直在中科学院的病毒学研究所工作。侯云德知道疾病对大众造成的痛苦有多可怕,所以其后的学术和研究,一直在一线和各种病毒作殊死搏斗。虽然彼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还很艰苦,但是侯云德不畏艰辛,依然保持着求学时代旺盛的精力。

在国家成立了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候,侯云德又是重要的科研牵头人。他还是我国第一至第三届"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从重组人干扰素α1b,到构建起国内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坛株基因文库,侯云德在病毒学以及基因治疗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一切重大的科研成就,都是在侯云德60岁之前完成的。

60岁,对于绝大多数的工作者来说,都是退休的年龄了。然而侯云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旧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1994年的时候,侯云德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的研究还在继续,而他的理论成果也逐渐汇集起来,给后来人提供专业知识领域的指明。

他在国内外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更是著有《分子病毒学》、《病毒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等9部权威专著。尤其在干扰素的发现以及临床应用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使侯云德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一直到201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侯云德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上班。在侯云德的内心深处,科研是永无止境的,而生命的作用,就是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苏南地区的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成长为一代科学家。侯云德以耄耋之年的亲身作为,告诉后来者,人的一生应该不懈奋斗不懈追求,要树立起坚定明确的目标,每个人在自己的所学领域,都能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