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精神之九|探月精神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2020年12月17日,习近平致电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探月精神的内涵】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发展历程】

千百年来,皎皎明月寄托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想象与情感。作为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

在探月工程之前,我国发射的卫星都是绕着地球飞行,离地面最远不超过8万公里,而月球距离地球有38万公里,如何构建有效的测控体系是一大难关。当时国内任何单一望远镜都不能胜任,观测团队提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北京、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的4个望远镜联合使用,测量的精度非常高,同时计算的速度需要相当高,经过夜以继日的试验攻关,中国科学家实现了4台大型望远镜的一体运作,相当于构建了1台口径为3000多千米的巨大综合望远镜,在一系列从无到有的创新举措下,探月一期工程实现了全程“中国制造”。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孙家栋被任命为嫦娥工程总设计师,那一年74岁的孙家栋、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69岁的欧阳自远与64岁的总指挥栾恩杰一起,组成了著名的“嫦娥铁三角”,带领团队开启了从无到有的艰难探索,一系列核心技术攻坚全面展开。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列入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万众瞩目中发射升空,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千年夙愿第一次梦想成真,嫦娥一号完成5514次绕月飞行,我国探月工程成功实现“绕”。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记录,2011年4月1日,嫦娥二号半年设计寿命期满,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圆满完成。

图为嫦娥二号卫星力学试验。(来源:国家航天局官网授权)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3年12月6日,嫦娥三号卫星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创下月表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2016年7月31日,“玉兔一号”结束工作,设计寿命约90天,实际服役972天。

图为卫星质量复查。(来源:国家航天局官网授权)

2018年5月21日,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终结了月背信号“不在服务区”的历史。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图为嫦娥四号任务-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在月球背面。(来源: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12月17日,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一份来自月球的“快递”,共计带回1731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在经历23天的惊心动魄后,安全抵达着陆场。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整个过程历经11个重大阶段,高度精准、环环相扣,需要所有的协作部门,密切配合,高效运转,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上出错,正因为如此,嫦娥五号被称作是我国迄今为止难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航天任务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顺利收官。

201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中首次提出“探月精神”一词。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随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实施,探月精神的内涵逐渐丰富,成为工程不断推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与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就座的是两位特殊的“90后”和“80后”:已经90多岁高龄的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和年逾八旬的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

据统计,探月工程直接和间接参加单位近2000家,科研人员多达数万人。在新型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嫦娥工程这样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战略性科学工程才能顺利实施,最终结出累累硕果。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叶培建等科学家老骥伏枥、心系苍穹,吴伟仁、杨孟飞、李东、孙泽洲等一批航天骨干专家逐梦奋斗、接续向前,张熇、张玉花等一批航天女专家巾帼不让须眉、顶起“嫦娥”研制半边天……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标注了探月精神。孙家栋院士在《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一文中写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搞航天、干事业,既要靠物质的力量,更要靠精神的力量。”

目前,在比月球更遥远的火星,天问一号和祝融号正争分夺秒地开展探测工作,不断标注着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高度。天问一号圆满成功之后,我国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等探测任务,同时将开展太阳系边际探测实施方案论证和小行星防御的论证工作。

2021年,探月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

【形成年代】

21世纪初至今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贺电》,2020年12月17日。

2.新华社:《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2021年12月7日。

3.王李彬:《传承|报国之心矢志不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3年2月28日。

4.冯华:《弘扬探月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第06版。

5.陈怡、崔兴毅:《圆梦九天揽月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述评》,《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