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据中国科学院消息,自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以来,中国空间站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近地空间研究设施,已实施超过180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了近两吨的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下行了近百种空间科学实验样品。

空间站应用研究体系空间应用系统制定了4个领域、32个研究主题的应用研究体系,并配置了舱内科学实验柜和舱外暴露实验平台。正在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2米口径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等一批重大研究设施。

科研成果显著各领域科学团队在诸多方向上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进展与成果,累计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SCI论文,部分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

主要研究成果

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方向通过开展空间植物、动物、细胞生物学及受控生命生态系统等研究,在基础生物学和生命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种质资源,实现了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并创造了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纪录。这些成果为干预骨流失、对抗肌萎缩及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空间材料科学方向在金属及难熔合金凝固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丰富和发展了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制备出了性能更优的新型红外探测器材料铟砷锑、层状柔性半导体晶体铟硒等,有望研制出更高性能的原型器件。验证了抗空间辐射高性能镁合金等材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初步应用于卫星电控箱、热管等领域。

微重力流体与热物理方向在流体力学、流体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首次获得了宽域重力条件下池沸腾稳态传热数据,发现了传热性能的反常重力标度行为。成功建立了微重力环境下新型板式贮箱流体理论模型,并在我国型号卫星板式贮箱设计中得到实际应用。

微重力燃烧科学方向重点研究近可燃极限燃烧过程,揭示了其中的物理化学机制,推动了清洁燃烧、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技术进步。首次揭示低流量部分预混火焰的升举及吹熄特性,发现了微重力部分预混火焰熄灭过程中的双勾状结构。

微重力基础物理方向聚焦空间冷原子物理和精密测量等方向,超冷原子实验柜实现了全光阱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原子温度冷却到了数十皮开尔文(pK)。首次在轨验证主动氢钟技术,新一代冷原子微波钟在轨闭环,是目前在轨原子钟的最优指标。

空间应用新技术方向开展了国产高性能、复杂、新型电子元器件和传感器等空间效应机理研究及在轨验证。

中国空间站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风险警告:本文根据网络内容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不应作为专业建议或决策依据。用户应自行判断和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站不承担可能产生的任何风险和责任。内容如有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