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信息科学奠基人郭光灿:愿做年轻人乘凉的“大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在实验室。 受访人供图

中新网合肥8月17日电 题:中国量子信息科学奠基人郭光灿:愿做年轻人乘凉的“大树”

作者 张俊 张梦怡

“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培养了一批人,承担了我这一代的国家责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量子计算机走出实验室,开始工程化建设,最终走向产业化。”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日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郭光灿传》出版,书中记录了中国量子信息科学从“冷板凳”到“蓬勃大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量子光学研究刚刚起步,郭光灿利用出国访学的机会,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并身体力行地推进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而这“冷板凳”一坐就是15年时间。

中国量子信息科学奠基人郭光灿。 受访人供图

当时量子信息科学较为冷门。“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经典信息,量子信息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郭光灿表示,那个时候他一边要领导实验小组完成论文,一边要筹措科研经费,条件非常困难。

1999年,郭光灿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当时的实验室只有一台“386计算机”和一台针式打印机,学生们都是排队用设备,时间到了就算没算完也得停下来轮到别人。“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决不能让自己和祖国错过量子信息这一大好机遇。”郭光灿说。

2001年,经过不断努力和坚持,郭光灿终于争取到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并开始培养中国的量子信息科研团队。“量子信息科学光靠一个团队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团结国内所有的力量来壮大这个队伍,全方位地发展量子信息科学。”郭光灿表示,用着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他组建了最初的量子信息科学队伍。

如今,这个队伍里的五位课题组长郭光灿、彭堃墀、孙昌璞、潘建伟、杜江峰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多位年轻的学术骨干在量子信息科研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量子计算在全世界发展迅猛,但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如果等待国内量子计算的相关技术发展起来,再去考虑产业化,将为时已晚。”郭光灿说。

2017年,郭光灿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联合创立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团队从最早的4个人如今已发展到100多人。该公司研发出中国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并成立了本源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涉及金融建模、海洋超算、轮船制造、传感应用、人工智能、低温制冷、生物科技、大数据等应用领域。

“实验室里的技术再强大再尖端,也只是发表一两篇期刊论文。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希望量子工程师们可以坚持做下去。”郭光灿表示,有一句话叫“大树底下好乘凉”,他希望从事量子行业的年轻人放手去冲去闯,他愿意做那棵可以乘凉的“大树”,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