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时隔7年再次访华,有一个特殊安排

撰文丨董鑫‍‍‍

11月7日至12日,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塔雷拉时隔7年再度访华。

两国元首会谈之后,还有一项特殊的安排——共同赏鉴意大利查获并返还中方的中国流失文物。

11月8日晚,国家文物局宣布,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已回归祖国。这些文物艺术品主要为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两国元首在人民大会堂澳门四季厅共同赏鉴的是8件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它们展现了远古先民灵动多彩的生活图景,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今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

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来到洮河岸边,在甘肃临洮城南约10公里的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处彩陶遗址,引起考古界关注。

1944年,中国学者夏鼐先后在甘肃、青海考察一系列遗址开展部分发掘工作,根据田野考古新发现,指正了安特生“六期说”中齐家期和仰韶期早晚关系的错误,并在其后的研究中提出,将甘肃仰韶期遗存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今年也是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10周年。

2014年开始,围绕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在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进行了10年的考古工作。目前累计出土遗物60多万件。

马家窑遗址

由于战争抢劫、非法走私等多种原因,很多中国文物长期流失海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

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购回、捐回和追索三大渠道。从总体上来看,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法展开追索,目前仍是最有效、成本最小的一种追索方式。

可文物追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每一次成功追索,背后可能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以中意两国间的合作为例。

2019年,意大利返还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为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

从意大利到北京,飞行只需十几个小时,但这批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的回归之路历经了整整12年。

2007年,一大批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现身”。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巡查米兰当地文物市场时,发现了这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

2008年,意方决定暂扣这批文物艺术品,并向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发出通报。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

在经历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之路。2018年11月,米兰法院作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

2019年4月,796件文物艺术品重回祖国怀抱。

2019年的文物返还,开创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合作新里程,为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树立新范例。

此次意大利返还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则是中意双方在两国政府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框架下开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2022年10月和2024年4月,意大利文物宪兵分别向我国通报3件和53件其查获的疑似中国文物信息。

国家文物局根据专家鉴定和法律研判结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实的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意方作出返还56件文物艺术品的决定。

意方作出返还56件文物艺术品的决定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努力从未停止,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文物追索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

截至2024年11月,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已实现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就在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不仅明确了中国开展文物追索返还的工作机制,还增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的条款。

其中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资料|中新社、央视新闻、中国甘肃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