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跨介质反舰导弹,高空超音速飞行后入水攻击,一击毁航母
根据最新公开的论文显示,中国正在研制跨介质反舰导弹,如果成真,那么将颠覆海战模式。
超音速导弹不奇怪,我们在这方面多的是,鹰击12就是其中一种,它能2马赫巡航,未端速度更达3-4马赫,而且能蛇形机动。组合式导弹也不奇怪,我们有亚超结合的鹰击18,涡扇发动机保证亚音速飞行,火箭发动机保证超音速突防。
但是上面这些都是在同一种介质空气中,它的流体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它的外型只要符合一种流体外型就行了,而跨介质反舰导弹,它可以在高空以超声速巡航,经掠海飞行后进入水下超高速巡航并打击目标,因为可以水上水下自由切换,因而能够无视敌对拦截系统的侦测。
根据国防科技大学杨鹏飞团队的构想,这款跨介质反舰导弹该导弹在发射之后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使用火箭助推器发射之后,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驱动,快速的将导弹推升到1000米高度,进而转换超音速飞行模式进行空中巡航。
第二阶段就是在距离敌对目标20公里左右的时候,迅速调整其飞行轨道至超低空掠海飞行模式进行超低空的飞行。
最后第三阶段则是在距离敌对目标只有10公里的距离时开启突防作战模式,快速转换介质进入水下开启超空泡潜行模式,该阶段的导弹将使用其装备的新型水冲压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驱动,在水下以200节的高速进行快速的潜行作战,最终以超空泡潜行的战斗姿态精准有效的攻击敌对目标。
跨介质反舰导弹概念已出现近百年,最早由前苏联鲍里斯·乌沙可夫提出“LPL”方案3,该方案在空中采用热动力螺旋桨推进,水下采用电机推进。
但是百年以来,从未有人实现,要知道,空气和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密度上的差距有近800倍,在 入水初期, 由于气/水密度的差异, 本来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载荷, 使导弹头部遭受短时间、高幅值的冲击波, 冲击波在飞行器内部传播诱导飞 行器头部发生塑性变形,直接“拍”毁导弹。
可以说,跨介质飞行是先后经历水中高速航行、穿 越水空界面和空中飞行的复杂过程,其中由水到气的跨介质过程是衔接水下和空中飞行的关键环节。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发动机上做文章,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研制了硼基富燃料推进剂跨介质冲压发动机。
其将目前先进的超声速导弹动力和超高速鱼雷动力技术相结合,在空中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工作模式,在水下采用水冲压工作模式,以实现导弹的跨介质高速航行。富燃料固体推进剂具有密度大,体积能量密度高,容积热值高的特点,可作为跨介质冲压发动机推进剂使用。
可以说,硼基富燃料推进剂是当前最好的跨介质动力系统方案,在解决了发动机问题之后,跨介质反舰导弹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知道,中国在跨介质技术上具有相当深厚的技术积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了跨介质飞行器的国家。2023年初,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历时一年多,研发出两架既能上天也能入海的潜空跨介质航行器,分别命名为“长弓1号”“长弓2号”,在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水库试飞成功,两款航行器分别采用了固定翼和折叠翼结构,均能够迅速跨越水空介质,在空中稳定飞行,在水下隐蔽航行,全过程全自主,无需人工控制。
跨介质反舰导弹一旦量产,那么将对海战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知道,跨介质导弹最BUG的就是针对不同的舰艇防空手段,采取了相应的躲避措施。
针对远程舰空导弹的威胁,采用了与大多数主流反舰导弹类似的降低高度的办法来躲避。只是“跨介质反舰导弹”利用地效可以降得更低。
而针对近防系统,多数导弹采用高速或大机动动作的方式来反制,而跨介质反舰导弹则钻入水下,“超空泡”技术大大增加了导弹的前进速度,使敌方的近防系统完全失效,距离目标10公里远,只需要短短100秒,还没等对方防御系统反应过来,“超空泡”技术就已经命中了目标,该型导弹的目标可以是潜艇,也可以是战舰,对于战舰而言,水下破坏力更大,一枚就可以让航母沉没。
如今,中国已经解决了最难的发动机问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跨介质反舰导弹服役海军。而且,中国不仅要制造跨介质反舰导弹,还在研究跨介质反舰导弹拦截技术。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研发跨介质反舰导弹,高空超音速飞行后入水攻击,一击毁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