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放缓 华尔街日报:年底形势不妙
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放缓,华尔街日报:年底形势不妙。(新华社)
中国11月份工厂活动进一步萎缩,服务业活动则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萎缩。《华尔街日报》报导,经济的短暂反弹趋势出现熄火迹象,这意味着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更大胆的措施来提振经济增长。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政府助力,以避免年底明显放缓。
11月3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由于大陆国内外订单枯竭,11月份工厂活动进一步萎缩,服务业活动则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萎缩,这对消费者支出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只有建筑业较上月有所增长,因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有所增加。
经济学家们说,综合来看,这些调查显示,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政府助力,以避免年底明显放缓。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放缓之际,企业在海外找不到什么买家。
中国庞大的房地产行业陷入了长期低迷,这对消费者信心和家庭消费意愿构成抑制。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下跌速度加快,而全国新房销售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20%。
俄乌战争、中东战争以及各国央行为抑制通膨而大幅提高借贷成本,使全球经济受到冲击之际,中国的困境令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在夏季温和复苏后,很可能在今年最后一季放缓。经济学家们表示,除非中国政府和央行加大刺激力度,重振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促进支出和投资,否则明年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报导引述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驻新加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卢姿蕙(Louise Loo)表示,11月30日的调查结果或许会让中国官员稍感紧张。卢姿蕙说,官员们可能会研究当天公布的数据,然后确认需要准备推出更多的刺激措施。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10月份的49.5降至49.4。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低于50枯荣线。
最新制造业PMI低于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所预期的49.8。大陆国内外新订单减少,衡量企业招聘新员工意愿的指标减弱,这表明中国的主要制造业正感受到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国内消费疲软带来的压力。
一个类似的衡量服务业活动的指标,11月份从10月份的50.1下降至49.3。随着去年底今年初中国取消了几乎所有的新冠防疫限制措施后,消费者重新光顾商店、餐馆和旅游景点,2023年以来,服务业的活动一直比制造业更为健康。不过,由于房地产危机和青年失业率高企削弱了家庭的消费需求,人们期待的消费繁荣从未真正到来。周四公布的数据表明,消费者已经变得更加悲观。
受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衡量建筑活动的指标从之前的53.5上升至55。在其他增长来源落后之际,基础设施投资是决策者最青睐的用来拉动增长的工具。
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支撑经济,包括降低利率和采取一系列措施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注入活力,如部分城市放宽住房限购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央行和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左右的增长,与政府设定的相对温和的目标一致。不过,经济学家表示,经济活动的广泛减弱表明,迄今为止的刺激措施还不足以促进经济持久复苏。
报导引述瑞联银行(Union Bancaire Privee)驻香港的亚洲高级经济学家Carlos Casanova说:「虽然他们实际上为经济增长托了底,但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Casanova说:「他们确实需要继续提供支持。」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的提振措施应该瞄准房地产市场。他们说,只要稳定房地产行业,消费者信心就会恢复。选项包括进一步放松原本旨在抑制房地产投机的限购措施,并敦促银行向更健康的开发商发放更多贷款,以便他们能够完成未完工的项目。
一些经济学家说,政府还应该考虑直接向家庭发钱,以刺激他们消费,另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援助,相较于大企业和国家支持的企业而言,此类企业目前面临的环境艰难得多。许多经济学家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央行将进一步降息或调整其他政策,以鼓励借贷。
迄今所采取的零敲碎打的刺激方式,反映出中共领导层对大规模刺激政策态度审慎,因为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方案曾助长他们至今仍在应对的房地产泡沫。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也已提过,他不喜欢西方那种为了刺激需求而直接发钱的做法,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而更愿意把重点放在修建道路、工厂和其他促进供应的措施上。
除了短期困难,中国经济还面临着长期挑战。比如与美国及其盟友在贸易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的摩擦,以及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这些挑战正开始削弱其保持多年来成功实现的那种增长速度的能力。
官员们还在试图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艰难的转型,转向更多地由消费和先进制造业等行业拉动增长,而减少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大量投资的依赖,这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转型,意味着在经济调整期间增速会放缓。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最近在香港发表讲话时表示,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但又是必须要经历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