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景观协进会精彩论坛 净零时代下景观新角色促进「与自然共好」人类美好生活
▲中华景观协进会举办「净零时代:景观与自然共好」倡议论坛,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及对环境保育的有志之士一同参与。(图/记者张芳瑜摄,下同)
记者张芳瑜/综合报导
气候变迁为全世界带来各种挑战,迫使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为此产生巨大改变,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以追求净零排碳、守护环境为首要任务,人人都有责任发挥所长积极应对,而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景观专业也当仁不让,从评估、规划、设计到施工等不同尺度、不同阶段都尝试回应净零时代的各种环境倡议行动,中华景观协进会更特地选在10月19日(六)举办「净零时代景观与自然共好倡议论坛」,邀请六位重量级的产官学研专家齐聚讨论,希望以「与自然共好」为核心凝聚共识,促进跨界合作与交流,为未来的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众多重量级专家参与「净零时代:景观与自然共好」倡议论坛,协办单位如中华民国景观学会、中华民国园艺花卉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等也热情参与。
中华景观协进会创办人蔡秀琼致词时感谢协会创建以来,许多景观、环境与生态的产学界菁英一同努力,此次论坛台上台下也有来自全台不少的土木、水利、建筑专家,期待透过专业人士的合作,让景观法尽早实现,为台湾的未来环境创造更美好的前景。协会理事长蓝丽珠也认同立法是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她笑说「我们都希望能够爱这片土地」,因此努力推动专家间的对话与交流、催生景观法的立法进程,「要让更多人感动更多人」,聚集众人之力保护生态让生活共好。
▲▼中华景观协进会创会人蔡秀琼(上图)和理事长蓝丽珠(下图),都希望聚集众人之力催生景观法,保护生态让生活共好。
担任立委时积极推动景观法的台湾海洋环境保护学者邱文彦表示,气候变迁虽然带来危机但也带来转机,专业人士如景观建筑师和生态保育者,可借此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景观建筑师,他认为应该扮演服务者统合各行业、引领气候行动,「就像乐团指挥一样,带领每个乐器演奏出和谐的乐章」。邱文彦相当认可日本将良好景观视为国民共同资产的理念,「所谓景观不只有硬体,还包含了文化、历史、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与经济活动」,因此国家必须有更全面的视野及格局。
邱文彦提倡回归崇敬自然、修复自然,且不光是陆地,对于台湾这样的岛屿国家而言,海洋保护与利用也应纳入整体规划考量,「促成地景、海景,甚至是声景的全景观保全」,这一切需要尊重专业评估和技术,异业合作才能达成共好。邱文彦更以欧盟自然复育法2月通过、8月生效为例,表示由国家制定政策,研思短中长期行动更具影响力,这仰赖立法(景观法)完成,即使需要许久时间但脚步不能停。
▲邱文彦教授与会,谈到气候变迁下环境的危机与转机,认为政府应要有「视野」并赶紧做出行动、加强沟通教育。
长年投入社运、致力环境保护的台湾生态学会理事蔡嘉阳,分享他近年回归专业、追随大杓鹬候鸟迁徙见闻,水鸟的迁徙路线穿越多个国家,因此他去了中国、俄罗斯、蒙古、苏格兰、英国等地,见到了湿地、草原、高地等自然壮阔风光,但也看到了中国土地开发,如水稻田与玉米田的扩张,导致候鸟的繁殖地受到威胁,「水鸟的迁徙范围被迫往俄再多飞一千多公里」;而台湾同为候鸟迁徙必经之地,景观不输国外,论坛中展示了中央山脉起点乌岩角、活火山龟山岛、火山口磺嘴池、浊水溪河口湿地等影像,美景令人震撼陶醉。
蔡嘉阳笑说台湾好比东亚的诺亚方舟,保留了许多物种和适合的生态环境,但进行开发时却破坏了生态,为了短时间内达到非核家园的目标,「离岸风场、风机设计等都无法全面环评」,冲击鸟类栖息地、噪音造成白海豚的伤害等,就连文化历史建物如福宝退辅会宿舍都拆掉,只为做太阳能板,消耗了生态资源、农渔产业和文化资产,十分不值。他呼吁政府切勿短视近利「削台湾生态环境之足,适2025年非核家园之履」,而是应该「用每一双脚和眼睛好好看看台湾这片土地的美,才是真正爱台湾」。
▲台湾生态学会理事蔡嘉阳认为,不该只以人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山林、海洋,追求与自然共好才能永续家园。
中华民国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刘柏宏,认为台湾已经在推动2050净零目标,但目前仍存在资讯不清晰、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因此需要业界和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他提出净零政策下的新景观系统,可以利用民间资源如国土城乡绿网、台湾步道守护网、动物路杀社、河溪守护网,以及地震、环境基质等资料,这些台湾生态系统的第一线数据,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环境危机,帮助景观分析、规划城乡空间和国土发展。
刘柏宏表示,要打造宜居韧性城市需要建构环境分区系统,「像是桃园、台北、基隆都是不同的地景系统,需要不同的都市发展,景观专业人士需判读哪里应发展、哪里应该保护」,结合科技和数据发展出系统化的景观规划工具,一方面让政府制定的政策更加精确且具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则要向一般民众沟通,像是他参与的台北内湖大港墘公园实现90%绿覆率、政大指南溪从直线疏洪水道变成曲线水系统等,「这些都有跟居民讨论出共好做法」,刘柏宏强调政府若能听取民间意见,政策制定将更符合实际需求。
▲刘柏宏以自身参与工程为例,说明景观和环境专业如何与台湾的国家策略结合,进行生态保护和系统化的景观规划。
逢甲大学特聘客座教授曾梓峰则是疾呼,解决气候变迁带来的种种问题,不应该只停留在倡导价值的层面,而是要具体落实如何在社会中推动「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景观不再只是美丑,而是有了新的时代角色,除了一般人认为的种花种草或增添绿地之外,景观要成为社会和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并以自然为本进行各项规划和建设,才能达到与自然共生的目标。
曾梓峰举德国柏林为例,政府提出的「柏林城市自然公约」重新检讨人们对于都市发展的控制,一个城市该如何自然成长、多元地景共好?景观是最主要的领头羊,但台湾目前仍只是将景观纳入都市计划细项内,反而使得土地使用管制内容无法包容全部脉络,他认为应该要师法国外,从土地使用品质和性质进行管制,「禁止、避免、平衡、补偿、促进、发展这些都是工具,要有系统法治化才能落实」,有了立法,相关的交通、水利、土木工程、文化社会等各部门才能更顺利互相共构,创造自然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的城市,从而真正实现2050年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在应对气候变迁和达到净零碳排放的过程中,曾梓峰认为景观应该被视为自然解决方案的核心。
中华民国生态专业技术服务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黄于玻,以生态专业回应社会需求,他举例像是企业受到ESG评价,若是无法负起生态责任,就可能出现投资压力,公部门也一样有着以身作则的压力,但却常常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或技术而踩到「地雷」,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和冲突。像是苗栗的光电发展与石虎栖地保护问题,之所以绿能发展与生态保育产生矛盾,往往来自缺乏前期沟通所引发;黄于玻暖心看待这个过程,他认为非专业人士本来就会犯错,甚至连专业人士也可能因为技术不足而遭受批评,因此重要的是跨领域合作时,彼此之间花更多的时间沟通与包容。
黄于玻笑说台湾是个宝岛,有许多保育物种都在浅山范围和人类共存,因此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之间难有平衡,这时候不妨改以「景观发展」角度来看待,从「不要做什么」转变成「去做些什么」,他表示人类需要的公园、高速公路等透过适当规划也能成为物种的庇护所,人类也能与自然共好,「大地复健工作」需要统合出一个全新领域,社会各界异业合作,让生态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项可受讨论的议题。
▲黄于玻强调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沟通与跨领域合作,生态保育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中华景观协进会荣誉理事长郭琼莹指出,台湾生态多样性堪称是世界级宝藏,而未来人口将有80%集中于都市,因此必须更加关注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景观要结合自然与社会科学,提供美学与实用兼具的设计,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感」,她强调这个观念并非创新,而是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提出「道法自然」谈环境保护,而与自然共好的结果最终也能提供人类更好的生活福祉。
郭琼莹表示,该从walking in the air变成down to the earth,景观规划必须跨越物理和行政界线,并从流域、海域等广泛角度进行考量;至于城市规划方面,则是要将设计应融入生态美学,她举例从停车场到高架桥都能绿化,提升整体的绿覆率与美感,呼吁政府与专业合作,不只是与自然共好,还能推动绿色产业带来经济发展,另外当景观美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也会更加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创造共赢局面。
▲郭琼莹鼓励各行业在景观设计中采取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做法,以实现永续发展,打造美而舒适的环境让人喜欢生活、从而爱上台湾这片珍贵的土地。
论坛精彩探讨了景观专业在面对净零排碳挑战中的重要性,强调景观设计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社会需求,专家们期待加速景观法的立法,并强调跨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因为气候变迁其实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此论坛内容不仅公部门要重视,每个人也应该关注。景观设计不再只是美化环境,而是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透过更全面的规划与技术,专业景观人士可以为未来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环境,让自然和城市生活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