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大众传播与大众化
中华文化大众传播就是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成为大众口耳相传、不自觉传播的文化。也就是说,实现了大众化的中华优秀文化一定是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所喜爱、乐传承传播的文化,也一定是能解决大众生活中的文化问题、能改善大众人文生活环境、使大众安居乐业的文化。真正优秀的文化一定是生活化的文化,也是不断改善生活、促使生活现代化并在满足大众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文化。
目前中华文化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向世界传播的中华文化虽然属于从中国历史生活中凝练出的优秀文化,但一方面,这些文化元素本身还没有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文化,仍属于庙堂文化、象牙塔文化;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元素在走向世界过程中还没有实现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历史与现代日常生活融合,仍具有鲜明的异域文化、他者文化色彩,其他民族的文化出于生存本能,自然排斥中华文化,或者相互排斥,难以实现文化寄生、共生和增殖。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脱节。
能实现大众传播的文化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改善生活、推动生活的不断现代化。
赫拉克利特发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是基于对河流的观察,进而指出万物皆变。老子发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进而提出“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即只要把握了生命的根本生存环境,就不必担心其他细小的环境变化,也即做人做事固本就可。实际上,人类的一切思想来自于生活,哲学来自于生活,科学来自生活、文化来自于生活。生活即文化,文化即生活,文化大众化,实际上就是大众都有文化。人+人+人=众,一切哲学、科学、文化的起源都是日常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人”的日常生活。文化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日常生活,脱离了大众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犹如鱼儿离开了水,树没有了根。文化只有在大众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不断汲取民间智慧和力量获得进一步发展、完善,从而获得更博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服务生命中获得永恒。
文化大众化的前提是其实用性,即能给大众带来切实利益,既包括物质的利益,也包括精神的利益。大众化不是低俗化,更不能媚俗,而是要代表先进的现代化,能够切合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祛低俗存良俗,帮助大众抵挡各种消极、利己、冷漠的文化风潮,始终生活在健康、和谐、互助、互信、共享的文化环境,也即社会主义价值观环境。
当前,文化传播看似大众化,实则单一化、单向化、盲从化。信息传播常常是“一花开百园”,即传播者不辨真假、不加辨识,一条信息盲从传播,看似烂漫繁荣,实则单调重复,不但实现不了传播效果,反而更容易混淆视听,推波助澜,让更多的人如坠云里雾里,从而造成生活文化的混乱混杂,干扰了正常的文化生活,客观上造成了世界中国认知的偏误和误读。
大众化传播的环境本就复杂,信息环境的复杂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化。大众传播时代似乎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消费信息者,实际上也都是信息消费者。信息爆炸的烟雾裹挟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导致大众不知所措、不知所从。短平快的信息处理方式代替了应有的深思熟虑,主观判断和选择代替了客观思考和调查研究。中华文化走出去所要面对的国际信息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借助发达的信息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别有用心地蓄意选择更容易造成混乱的信息和传播方式,利用信息快速传播造成的人的心理混乱,宣传西方文化优越论、中国文化威胁论,对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形成信息包围态势,“浑水摸鱼”,扰乱视听,而陷入此种信息传播环境的大众往往更容易被诱导、被迷惑,来不及做出正确选择,不但成为错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自觉成为传播者,成为错误信息传播涟漪中的一波,助推错误信息进一步扩散,促成错误信息的大众化,抢占优良文化的生存空间,造成文化大众化的恶性生态环境。这种现象可称为文化排污。
污水里的鱼儿活不了。文化排污现状若不改变,不但中华文化走出去会持续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大众化、生活化,而且会造成世界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共生、共存、共荣愿景无法实现,弱势民族文化甚至可能因此而失去生存发展能力而逐渐消亡。作为对世界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能不切实承担起清污治污的责任,在加快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联合世界上一切愿意生活在文化的“绿水青山”中的国家,万众一心,以大众为传播主题,发挥大众信息传播的积极主动性和话语自信,实现万众传播,形成合力,抢占信息传播高地,重塑文化生活价值观,给世界大众文化清清肠,灌灌胃,换换水,还大众文化以清白、清净、清明、清新。只要实现了这个过程,中华文化也就满足了世界大众的文化需要,符合时代需求,也就融于世界大众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无所不在的世界文化一分子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